信息化背景下的深度对话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5 23:12
本文关键词:信息化背景下的深度对话教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话对于人类的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级思维能力也是人在信息化社会生活中应当具备的一项能力。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对话与高级思维能力都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是,当前的对话教学研究与实践偏重于将对话视为一种原则,注重学生对话精神与对话能力的培养而轻视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导致教师在实施对话教学时只注重形式,忽视教学最原本的目的——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深度对话教学是以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为根本目标,通过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对话活动,帮助学生实现从浅层的知识表征深入到问题内部的逻辑思考,从低级思维能力的运用到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其特点是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的目标;学生主体的有效融入;对话内容的动态开放。具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和人机对话四种基本的对话形式。 在信息化背景下深度对话教学中,信息技术具有通过获取资源支持学生在建构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通过具体情境支持学生做中学等四种功能,而在具体使用这些功能时体现出来正价值和负价值。在深度对话教学中可以作为呈现图文的媒和作为学习的认知工具两种方式来使用。为了进行课堂观察,构建出了深度对话教学的课堂观察维度。将维度分为教师教学行为维度、师生言语对话行为维度和学生参与行为维度,并对三维度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制定了12个观察点。教师教学行为维度包括教师的讲解行为、教学媒体使用及设计、学生回答和教师处理三个观察点;师生言语对话维度包括课堂对话行为分析、师生对话方式、师生对话级数、教师所提问题类型四个观察点;学生参与行为包括:参与态度、参与广度、回答类型、言语分析、学生使用认知工具五个观察点。 通过课堂观察量表,并采用课堂观察法对所选取的山东省和安徽省两地省示范高中里的67节课进行结构化观察,最终选取16节典型课堂,并将课堂分为以教为主型和以学为主型两种类课堂型进行录像和更细致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最终发现,目前的深度对话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师生关系融洽,但教师权利使用不恰当;对话级数不够,问题类型分配不恰当;话语霸权导致学生参与广度较低;思维水平大多处于中级水平;信息技术应用的交互性不足,方式不够全面。 针对目前深度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转变主体理念,具体从转变教师教学理念,转变学生学习理念,完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着手;二是提高师生教与学的能力,具体从提高教师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师生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三方面着手;三是完善外在保障机制。
【关键词】:深度对话教学 高级思维能力 课堂观察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2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9
- 1.2 对话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9-15
- 1.2.1 国外对话教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9-10
- 1.2.2 国内对话教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0-15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5-16
- 1.3.1 研究目的15
- 1.3.2 研究意义15-16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16-18
- 1.4.1 研究内容16
- 1.4.2 研究方法和工具16-18
- 第二章 深度对话教学的内涵与特点18-25
- 2.1 深度对话教学的相关内涵18-20
- 2.1.1 对话教学的涵义18
- 2.1.2 高级思维能力的涵义18-20
- 2.1.3 深度对话教学的内涵20
- 2.2 深度对话教学的特点20-22
- 2.2.1 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的目标21
- 2.2.2 学生主体有效融入21-22
- 2.2.3 对话内容动态开放22
- 2.3 深度对话教学的形式22-25
- 2.3.1 师生对话23
- 2.3.2 生生对话23
- 2.3.3 生本对话23-24
- 2.3.4 人机对话24-25
- 第三章 信息技术在深度对话教学中的应用25-30
- 3.1 信息技术在深度对话教学中应用的方式25-26
- 3.1.1 信息技术作为呈现图文的媒介25
- 3.1.2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认知工具25-26
- 3.2 信息技术在深度对话教学中的功能26-27
- 3.2.1 通过获取资源支持学生在建构中学习26
- 3.2.2 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6-27
- 3.2.3 良好的问题呈现方式能促进学生深刻理解27
- 3.2.4 通过具体情境支持学生做中学27
- 3.3 信息技术在深度对话教学中的价值27-30
- 第四章 信息化背景下深度对话教学的分析维度30-38
- 4.1 深度对话教学的基本框架30
- 4.2 深度对话教学分析的具体维度30-38
- 4.2.1 教师教学行为维度31-33
- 4.2.2 师生言语对话维度33-35
- 4.2.3 学生参与行为维度35-38
- 第五章 信息化背景下深度对话教学的现状考察38-63
- 5.1 课堂观察的特点38
- 5.2 深度对话教学的课堂观察工具38-40
- 5.2.1 教师教学行为维度38-39
- 5.2.2 师生言语对话维度39-40
- 5.2.3 学生参与行为维度40
- 5.3 深度对话教学的课堂观察的对象和数据呈现方式40-41
- 5.4 深度对话教学的课堂观察结果分析41-55
- 5.4.1 以学为主型的课堂41-48
- 5.4.2 以教为主型的课堂48-55
- 5.5 信息化背景下深度对话教学的基本状况55-63
- 5.5.1 师生关系融洽,但教师权利使用不当55-57
- 5.5.2 对话级数不高,问题类型分配不当57-59
- 5.5.3 对话中的话语霸权导致学生参与广度较低59-60
- 5.5.4 思维水平大多处于中级水平60
- 5.5.5 信息技术应用的交互性不足,方式不够全面60-63
- 第六章 信息化背景下实施深度对话教学的建议63-71
- 6.1 树立主体的深度对话教学理念63-65
- 6.1.1 树立教师追求发展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理念63-64
- 6.1.2 完善学生合作与自主学习的理念64
- 6.1.3 完善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64-65
- 6.2 提高师生教与学的能力65-69
- 6.2.1 提高教师组织和引导的能力65-67
- 6.2.2 提高学生合作与自学的能力67
- 6.2.3 提高师生全面且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67-69
- 6.3 完善外在保障制度69-71
- 6.3.1 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69
- 6.3.2 建立长期的教师进修及授课技能培训制度69-71
- 注释71-73
- 参考文献73-75
- 附录75-82
- 致谢82-8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志贤;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2 朱德全,王梅;对话教学的模式与策略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3 曹开秋;代静;潘宗桃;唐动亚;;对话教学的内涵、价值追求及功能[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12期
4 黄忠敬;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7期
5 王彦明;;对话教学本土化的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32期
6 张丽;郑家福;;实施对话教学的两个前提性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14期
7 张天宝,王攀峰;试论新型教与学关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1年10期
8 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9 王天平;;论对话教学低效性的病理与纠偏[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11期
10 宗彪;;基于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的深度对话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4年36期
本文关键词:信息化背景下的深度对话教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9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6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