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0 11:13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了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指人们长期受一定的民族文化、风俗、社会经济、家庭等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及生活习惯。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但不良的生活方式给人们的健康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不足,他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缺乏了解和把握,对某种生活方式是否健康更是缺乏分辨能力,大学生生活方式问题更是尤显严重,如不吃早餐、高盐高脂饮食、偏饮偏食、缺乏运动、熬夜晚起、迷恋网络、电视成瘾、自我封闭、劳逸失调、行事极端、药物依赖、吸烟酗酒等。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给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了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基本现状、特征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有利于高校工作者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了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取了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兼顾性别、专业性质、年级、是否独生子等因素,分别选取了长江大学405名大学生被试,采用生活方式自评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77份,问卷回收率为93.08%;将无效问卷去除后,实收问卷347份,问卷有效率为92.04%。研究结果如下:(1)大学生生活方式总体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大学生在酒精和药物、安全及应激控制上保持了较良好的生活习惯,但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学生在吸烟、饮食习惯、锻炼和体能上存在健康方面的问题,需要高校给予健康方面的指导,减少健康方面存在的潜在危险。(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酒精和药物、应激控制、安全及生活方式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大学生在酒精和药物、应激控制、安全及生活方式总分的得分上显著地低于女大学生的得分。(3)文理科的大学生在酒精和药物、应激控制、安全及生活方式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文科大学生在酒精和药物、应激控制、安全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地高于理科大学生。(4)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吸烟、应激控制及生活方式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酒精和药物、饮食习惯、锻炼和体能及安全上差异不显著。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检验结果表明,在“吸烟”维度上,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大二学生与大四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二学生在吸烟上的健康水平要明显低于大三和大四学生。在“应激控制”维度上,大一学生与大三学生、大一学生与大四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在应激控制能力明显低于大三和大四学生。在生活方式总分上,大一学生与大四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即在生活方式总体健康水平上,大一学生要明显低于大四学生。(5)是否独生子女在吸烟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是否独生子女在酒精和药物、饮食习惯、锻炼和体能、应激控制、安全及生活方式总分上差异不显著。在吸烟、酒精和药物、饮食习惯、锻炼和体能、应激控制、安全及生活方式总分上,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分数均略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分数。(6)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偏低。大学生在SCL-90量表上各因子的平均分均高于国内常模,且做差异分析后,发现各因子与常模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当前大学生在SCL-90量表上的各因子均存在异常。(7)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抑郁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躯体化因子、强迫性因子、人际敏感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8)文理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基本持平,文理科大学生在躯体化因子、强迫性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等九大因子上的差异均不显著。(9)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的躯体化因子、强迫性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性因子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检验结果表明,大一与大四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大三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10)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基本持平。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的躯体化因子、强迫性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等九大因子上的差异均不显著。(11)大学生生活方式健康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越健康,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大学生生活方式总分与心理健康躯体化因子、强迫性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等九大因子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生活方式的锻炼和体能维度与心理健康的强迫性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生活方式的应激控制维度、安全维度得分与心理健康量表总得分及心理健康量表九大因子均存在显著负相关。(12)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健康程度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生活方式的应激控制维度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生活方式的安全维度也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生活方式 心理健康 相关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4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引言10-12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2-22
  • 2.1 生活方式研究综述12-16
  • 2.1.1 生活方式的概念12-13
  • 2.1.2 生活方式的分类13-14
  • 2.1.3 生活方式的测量工具14-15
  • 2.1.4 生活方式的研究现状15-16
  • 2.2 心理健康研究综述16-18
  • 2.2.1 心理健康的概念16-17
  • 2.2.2 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及相关研究17-18
  • 2.3 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综述18-19
  • 2.4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19-22
  • 2.4.1 以往研究的不足19
  • 2.4.2 本研究的意义19-22
  • 第3章 研究过程及方法22-25
  •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22
  • 3.1.1 研究目的22
  • 3.1.2 研究假设22
  • 3.2 研究对象22-23
  • 3.3 研究工具23-24
  • 3.3.1 生活方式自评量表23
  • 3.3.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23-24
  • 3.4 研究程序24-25
  • 第4章 研究结果25-43
  • 4.1 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基本现状25-30
  • 4.1.1 大学生生活方式的主要特点25-26
  • 4.1.2 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差异分析26-30
  • 4.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现状30-38
  • 4.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特点30-32
  • 4.2.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32-38
  • 4.3 大学生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38-43
  • 4.3.1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38-40
  • 4.3.2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40-43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43-49
  • 5.1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现状讨论43-45
  • 5.1.1 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讨论43-44
  • 5.1.2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讨论44-45
  • 5.2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讨论45-47
  • 5.2.1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45-46
  • 5.2.2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46-47
  • 5.3 研究结论47-49
  • 第6章 教育建议与研究展望49-52
  • 6.1 对教育的建议49-51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51-52
  • 致谢52-53
  • 参考文献53-56
  • 附录56-61
  • 个人简介6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传新;杨彦春;刘善明;;大学生使用心理卫生服务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丽萍;上海市女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8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438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2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