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工作家庭角色转换与工作家庭平衡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学教师工作家庭角色转换与工作家庭平衡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和生活两个领域的需求都要得到满足,因此个体每天都要频繁穿越边界,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种频繁的角色转换已经成了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关于角色转换的前人研究大多是从冲突的角度来考虑,转换行为模糊了边界,促进了领域融合,工作和生活的互相干扰也越多,个体可能体验到的冲突感也越大。研究者们重点关注了角色转换的消极结果,并且从资源保存和边界理论的角度试图解释转换行为的前因变量和如何降低冲突来增加平衡。然而如果这一行为如此不利于个体获得平衡,那为什么还被个体频繁采用呢,因此本研究将角色转换视为一种中性的策略,个体运用这种策略来满足领域需求,增加平衡感。转换行为的结果有好有坏,对平衡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受限于一定边界特性,因此本研究需要梳理平衡和转换的关系,并试图探讨可能影响这一过程的边界特性。选取中学教师作为被试,因为中学教师不同于企业员工和小学、高校教师,其工作压力大,边界弹性也大,经历的角色转换可能更多。过去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企业员工,对教师这一群体的关注度比较少。根据对理论的梳理和前人研究的总结,提出了基本假设,即自变量角色转换和因变量工作家庭平衡没有显著相关,还选取了分割偏好、弹性能力和社会支持三方面的边界特性来考察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将湖北两地级市的中学教师作为被试,有效数据共213份,针对工作家庭角色转换和家庭工作角色转换对工作家庭平衡的影响及边界特性进行了研究。描述性统计的结果表明,自变量角色转换和因变量工作家庭平衡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基本假设得到证明。接着考察了分割偏好、弹性能力和社会支持三个边界特性是如何调节角色转换和工作家庭平衡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多元层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分割偏好和工作分割偏好没有起到显著调节作用;工作弹性能力也没有在这一过程中起显著调节作用,而高家庭弹性能力有利于转换行为促进工作家庭平衡;高领导、配偶支持也为角色转换对工作家庭平衡的促进提供了条件。回归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角色转换不会直接影响工作家庭平衡,假设基本得到了验证。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理论和实际价值,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角色转换 工作家庭平衡 边界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引言10-13
- 2 文献综述13-20
- 2.1 角色转换的定义及测量13
- 2.2 角色转换对工作家庭平衡的影响13-16
- 2.2.1 角色转换对工作家庭平衡的影响14-15
- 2.2.2 工作家庭平衡的性别差异15-16
- 2.3 角色转换影响工作家庭平衡的理论基础16-19
- 2.3.1 资源保存理论17-18
- 2.3.2 边界理论18-19
- 2.4 文献总结19-20
- 3 问题提出20-23
- 3.1 中学教师角色转换对工作家庭平衡的影响20-21
- 3.2 边界特性在中学教师角色转换对工作家庭平衡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21-23
- 4 研究方法23-25
- 4.1 研究对象23
- 4.2 研究工具23-24
- 4.3 统计方法24-25
- 5 研究结果25-34
- 5.1 描述性统计结果25-26
- 5.2 角色转换对工作家庭平衡的主效应26-27
- 5.3 边界特性的调节作用检验结果27-34
- 5.3.1 分割偏好的调节作用分析27-29
- 5.3.2 边界弹性能力的调节作用分析29-31
- 5.3.3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分析31-34
- 6 讨论34-38
- 6.1 工作家庭平衡和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34
- 6.2 中学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工作家庭平衡的关系34-36
- 6.3 边界特性的调节作用36-38
- 7 结论38-40
- 7.1 研究结论38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38-40
- 参考文献40-44
- 致谢44-45
- 附录45-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友训;朱卫东;;采取研修形式 培养高素质中学教师[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年05期
2 郭兆宏;中学教师计算机机试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3 司文娟;;提高中学教师素质的几点思考[J];教学研究;2000年02期
4 ;1995年与2000年职业中学教师学历比较[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12期
5 王为民;我省江南片部分中学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李玉才,祝淑媛,杨钰侠,刘超;略论提高中学教师素质的必要性[J];宿州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7 宫火良;杨易;;中学教师成就动机现状的研究与测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1年03期
8 常文萃;浅谈中学教师的计算机素养[J];教学与管理;2001年06期
9 张彪;谈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J];教学与管理;2001年10期
10 王惠东;中学教师管理策略浅谈[J];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豆海聪;;中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2 孙丽丽;韩威;;中学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探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田新柱;;中学教师如何促进自我专业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4 田新柱;;中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六点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5 朱广荣;王兴军;;关于北京市中学教师提供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意向的调查与分析[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贾晓波;;中学教师工作特征与工作倦怠的结构模型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宋兴举;;青少年与网络[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8 刘敏芳;;中学教师工作家庭关系问卷的编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王沛;陈淑娟;;中学教师工作胜任特征模型的初步建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10 夏国良;;“开放 自主 相融”——萧山中学教师发展制度解析[A];教育管理实践策略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吕丽华;于言良看望慰问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师[N];朝阳日报;2013年
2 张会香;郑州:商业人才需求大 中学教师吃香[N];中国人事报;2007年
3 实习记者 祁梦竹邋通讯员 李永晖 记者 陈红梅;从外地引进“双高”中学教师两百名[N];北京日报;2007年
4 记者 禹媚 通讯员 张宝辉;市一中物理科组一老师 成为我市首位“正高”中学教师[N];中山日报;2010年
5 孙国荣 记者 付宇;违规补课中学教师将调转到乡镇缺编学校[N];牡丹江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鲜晓荻;中学教师中级职称可由县级机构评定[N];贵阳日报;2011年
7 记者 顾亦来;中学教师压力大 抑郁内心难释放[N];嘉兴日报;2011年
8 记者 万君;陈强会见台湾中学教师参访团[N];陕西日报;2013年
9 江 强;谁来为中学教师“减负”[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吴晓红;26名中学教师当上教授[N];苏州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翟小宁;中学教师能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陈列;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李彦花;中学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陈丽萍;中学教师生存状态及改进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孙远路;西南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工作胜任力主要构成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王慧君;中学教师物理教学科研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邓睿;我国中学教师职业成就感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鸣;广州市中学教师胜任特征初探[D];暨南大学;2007年
2 韩雪;中学教师激励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殷璐璐;中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蒋旭;基于需要分析的中学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回俊松;吉林省中学教师工作满足感相关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路涛;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学教师的待遇与生活状况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7 刘兴发;城市薄弱中学教师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喻冰洁;中学教师差异性评价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胡忠光;中学教师的知识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许p
本文编号:4764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476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