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

4-6岁儿童游戏性及儿童游戏性与母亲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08:28

  本文关键词:4-6岁儿童游戏性及儿童游戏性与母亲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4-6岁儿童 游戏性 母亲 人格特质


【摘要】:游戏是儿童期的主导活动,对儿童的情感、认知、个性等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儿童的游戏性是儿童不止表现在游戏情境中,也表现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情境中的一种个性品质,这一个性品质在4-6岁儿童身上是怎样发展的?是不是受到母亲人格特质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借鉴国内外对儿童游戏性的相关研究,调查了4-6岁儿童的游戏性的总体特点、年龄特点、性别特点,4-6岁儿童母亲的人格特质,以及4-6岁儿童的游戏性与其母亲人格特质的关系。本研究的被试来自于西安市两所公办幼儿园,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选取了358名4-6岁儿童及这些儿童的母亲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工具是根据巴尼特的《儿童游戏性量表》改编的儿童游戏性问卷-母亲问卷和儿童游戏性问卷-儿童教师问卷,以及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EPQ—RSC修订协作工作组”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儿童游戏性问卷-母亲问卷和儿童游戏性问卷-教师问卷项目相同,内容都包括5个维度:身体自发性、社会自发性、认知自发性、明显的愉悦性、幽默感,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共包括P(精神质)、E(内外倾)、N(神经质)、L(掩饰)4个分量表。 本研究对儿童游戏性的考察使用儿童母亲评价和儿童班主任教师评价的综合情况来作为对儿童游戏性的最终评价,采用发放问卷的方法进行;采用集体测验的方式获取了儿童母亲人格特质的数据;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4-6岁儿童的游戏性总体特点、年龄特点、性别特点,4-6岁儿童母亲的人格特质,以及4-6岁儿童的游戏性与其母亲人格特质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到如下研究结论: (1)4-6岁儿童的游戏性及五个维度的表现均在中等以上水平; (2)儿童的游戏性总体水平、身体自发性、社会自发性和愉悦性在年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认知自发性、幽默感在年龄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4-6岁儿童游戏性的发展并非完全呈直线上升趋势; (3)4-6岁儿童的游戏性总体水平及其各维度,男孩的得分都高于女孩,男女儿童在身体自发性、幽默感、游戏性总体水平三方面差异非常显著,在社会自发性、认知自发性、愉悦性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4-6岁儿童的性别和游戏性总体水平、身体自发性、幽默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4-6岁儿童的年龄和游戏性总体水平、身体自发性、社会自发性、认知自发性、愉悦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5)4-6岁儿童的社会自发性、认知自发性、愉悦性、幽默感、游戏性总体水平与其母亲的人格特质中的E分量表(内外倾)存在显著的正相关;4-6岁儿童的身体自发性和游戏性总体水平与其母亲的人格特质中的N分量表(神经质)存在显著的负相关;4-6岁儿童的游戏性总体水平及其各维度与其母亲的人格特质P因子(精神质)和L因子(掩饰)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根据研究结果对促进4-6岁儿童的游戏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提出了如下建议:在宏观方面,教育者和教养者不仅要在教育理念上重视游戏对于学前儿童发展的重大价值,而且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发挥自身人格特质对儿童的正面影响,首先,各级教育机构应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普及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国家应完善对母亲有人格心理问题的处境不利儿童的各项救助措施;再次,心理和教育界应该关注和倡导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积极心理学。在微观方面,第一,比较内倾的母亲可以尽量以自己开朗、积极、热情的一面对待孩子,多带孩子参加社会交往活动,使孩子认识更多的人,鼓励孩子交朋友;第二,倾向于情绪不稳定的母亲应该在孩子面前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以稳定的关爱巩固母子依恋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不要把职场或者日常生活的压力发泄在孩子身上,同时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当情绪不稳定时,要懂得适当的调节自己的情绪,防止抑郁以及其他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第三,儿童母亲应该尽量对孩子采取民主性的家庭教养方式,不任意打骂孩子,鼓励孩子探索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对孩子的行为更多地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更多地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多加斥责和控制;第四,父母和幼儿教师应了解不同性别、年龄儿童游戏性的特点,依据该性别、年龄的儿童游戏性表现,有针对性地指导;第五,母亲应尽量为孩子创造丰富的游戏环境,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游戏;第六,母亲和幼儿教师要发挥正面的榜样作用;第七,母亲与教师要增加沟通与合作,对儿童游戏性发展予以正确评价和指导。
【关键词】:4-6岁儿童 游戏性 母亲 人格特质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1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4
  • 1.1 研究缘起10-11
  • 1.2 研究目的11
  • 1.3 研究意义11-12
  • 1.4 研究问题12-14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14-28
  • 2.1 概念的界定14-16
  • 2.1.1 儿童的游戏性14-15
  • 2.1.2 人格特质15-16
  • 2.2 研究综述16-28
  • 2.2.1 有关游戏性的研究16-23
  • 2.2.2 关于人格特质的研究23-25
  • 2.2.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与借鉴25-28
  • 第3章 研究设计28-36
  •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28-30
  • 3.1.1 研究对象28
  • 3.1.2 研究方法28-30
  • 3.2 研究工具30-33
  • 3.2.1 儿童游戏性评价问卷30-32
  • 3.2.2 儿童母亲人格特质评定量表32-33
  • 3.3 研究的程序和数据处理33-36
  • 3.3.1 准备阶段33-34
  • 3.3.2 正式测验34
  • 3.3.3 数据的处理34-35
  • 3.3.4 补充访谈35-36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36-54
  • 4.1 儿童的游戏性表现36-44
  • 4.1.1 儿童游戏性表现的基本情况36-39
  • 4.1.2 不同年龄儿童游戏性表现的差异39-42
  • 4.1.3 不同性别儿童游戏性表现的差异42-43
  • 4.1.4 性别、年龄与儿童游戏性表现的相关关系43-44
  • 4.2 儿童母亲人格特质的基本情况44-45
  • 4.3 儿童游戏性与其母亲人格特质的关系45-52
  • 4.3.1 儿童游戏性与母亲人格特质各维度的关系46-48
  • 4.3.2 不同年龄儿童的游戏性与其母亲人格特质的关系48-50
  • 4.3.3 不同性别儿童游戏性与其母亲人格特质的关系50-51
  • 4.3.4 母亲人格特质对儿童游戏性的回归预测51-52
  • 4.4 小结52-54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54-60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54
  • 5.2 教育建议54-60
  • 5.2.1 宏观方面的建议55-56
  • 5.2.2 微观方面的建议56-60
  • 第6章 反思60-62
  • 参考文献62-66
  • 附录66-72
  • 致谢72-74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利;;游戏性犯罪的主要特点[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张淑芬;;论库弗小说创作的游戏性特质——以《宇宙棒球联盟》为例[J];外国文学;2011年06期

3 陈午晴;中国人关系的游戏意涵[J];社会学研究;1997年02期

4 倪颖;;弗洛姆理想家庭教育理念及其当代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韩煊;周华;韩娟;胡美容;刘筱娴;;家庭中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5期

6 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张莘;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年03期

7 边霞;论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8 谢颂雯;对学龄前智力落后儿童游戏的思考——兼谈感觉运动统合疗法的游戏性[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2期

9 王攀峰;;试论现代教学活动的基本特性[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6期



本文编号:5933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qianjy/5933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c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