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意应能力:教师道德提升的新视角
本文选题:教师道德 + 专业道德 ; 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34期
【摘要】: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教师的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教师道德素养存在以下不足:道德囿于经验层面;专业道德素养欠缺;道德意识淡薄;道德敏感性缺乏。培育教师道德意应能力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路径。在道德意应能力的视角下,教师道德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道德认知能力"到"道德意应能力";与外部建立的道德关系由"被动"到"主动";道德人格从"不完善"走向"完善"。培养教师的道德意应能力,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应注重教师道德意识的发展,教师道德动机与需要的激发,教师道德情感迁移能力的培养。
[Abstract]: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ization, higher demands have been put forward on teachers' morality. At present, teachers' moral literacy has the following shortcomings: morality is limited by experience, professional moral literacy is lacking, moral consciousness is weak, and moral sensitivity is lacking. Cultivating teachers' moral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capacity,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moralit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from "moral cognition ability" to "moral intention response ability"; from "passive" to "active"; from "imperfection" to "perfection" of moral personality. In order to cultivate teachers' moral ability and improve their moral accomplishmen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moral consciousness, the stimulation of teachers' moral motivation and need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ability of moral emotion transfer.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新疆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转型期教师伦理理性及其提升研究》(项目编号:XJNU09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晓燕;教师的教学理性:内涵、意义及其重建[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2 楚江亭;走向理解与宽容——教师“个人观点”的社会学解读及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3 魏玉桂,李幼穗;不同移情训练法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亚成;学校道德领导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玉玲;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缺失与重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才明;论道德认知及其能力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陈选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谢娟;关于远程开放教育中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陈桂生;“德育目标”引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5 单玉;政治教育:从灌输走向对话[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王向华;国际道德与公民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胡斌武,陈晓丽;质疑“大德育”格局[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寇_g,马艳;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及其特殊应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1期
9 徐景双;成人高校德育工作研究[J];成人教育;2002年07期
10 杨芳;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凌宏彬;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范树成;德育过程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甘剑梅;德育现代性的哲学论辩[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立军;德育环境的变迁与现代高校德育体系构建思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2 张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道德情感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邓惠明;“主体——发展”道德教育模式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马荣村;我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朱成科;日本青少年道德危机的前提性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祖红;邓小平德育理论及在新时期的实践与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秋良;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欧盛端;论高校主体性德育及其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昝玉林;论现代高校德育的主体性原则[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向敏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教育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廷福;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2 刘云林;教育伦理规范形式合理性探析[J];道德与文明;2003年01期
3 覃志红;制度伦理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徐廷福;;论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5 田海平;教育权·教育责任·教育角色——教育伦理的三大课题透析[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王燕;关于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的思考——兼谈教育的功利化倾向[J];教育探索;2002年11期
7 万作芳;浅谈“教育异化”[J];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01期
8 王燕;让教育回归善的本质——关于教育伦理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论丛;2003年02期
9 张文新,郑金香;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子类型间的差异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9年02期
10 洪秀敏;庞丽娟;;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及其机制[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言;;从强调奉献精神到引领自我实现——新时期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1年06期
2 张添翼;;教师私域不得侵犯的理性探析[J];中国教师;2011年13期
3 张艳;;师德缺失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4 原雅娟;;市场经济下师德建设的新挑战[J];商业经济;2011年15期
5 顾拓宇;;教师职业道德环境的构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6 邱,
本文编号:1944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944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