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立德树人观下的学科渗透德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6 02:05

  本文选题:德育 + 意义 ; 参考:《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摘要】:各学科渗透德育是国家的号召,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教育善性本质的呼唤,是各学科教学顺利实施的保证,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根本任务的体现。各学科渗透德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积极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把德育有意识地渗透于学科教育中。在渗透德育时要坚持计划性、系统性、持久性、实用性、趣味性、针对性、有机性、合理性、适度性。
[Abstract]:The perme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various disciplines is the call of the country, the requirement of the law of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he call of the essence of the goodness of education, the guarantee of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the embodiment of the teachers' accomplish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Teachers are the key to infiltrate moral education in various disciplines.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excavate the contents of moral education in various subject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onsciously infiltrate moral education into subject education. We should insist on planning, systematicness, persistence, practicability, interest, pertinence, organic, rationality and moderation when infiltrating mor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育心理教研室;
【分类号】:G41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俊明;中美学校道德教育的若干比较及启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王磊;;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金伟;大学生德性培育的意义和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0期

4 吴全华;;教师反思时认知冲突的生成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5 李方;论教会学习与创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孟万金;继承与超越:中国德育传统的现代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03期

7 张典兵;试论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教育思想[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8 宋迎法;论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和途径[J];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9 周慧;学校德育主体性的认识和发挥[J];教育导刊;2001年21期

10 班华;心育再议[J];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秦小云;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唐爱民;道德教育范畴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太平;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

7 周兴国;教育自由及其限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喻学林;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10 陈柏华;小学教师教材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书贵;实践性道德主体的建构与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杨朝华;中学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的成因及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剑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利娜;职业高中政治课德育功能缺失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钱晓丽;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及其教育学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林加挺;德育课程体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文;关于我国中学主体性教育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8 黄文结;论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潜在课程[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道德情感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万礼修;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玉辉;徐栋梁;;走向主体间性的网络德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2 刘济良;试论德育常规建设[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李子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概念与意义[J];辽宁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4 陈炉山,李尚群;科学创造的课程论意义[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06期

5 王海玲,齐广化;论创新教育[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勾风云;关于素质教育的剖析[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鲁定元;教育应关注受教育者个体[J];孝感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王蕾;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方国才;;学习型学校:意义建构与图景勾画——兼论“学习型学校”教育学与管理学的双重价值[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22期

10 于守海;;新形势下德育教学中学生的“学”[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浩;;闪耀科技之光,跃动人性追求——浅谈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对教学的意义和要求[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方晓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及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肖汉仕;;大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机制的建构[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琳;;众手浇开德育花[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5 陈华;;学校德育五字诀[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6 王秀茹;;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树梅;;当代德育教育之我见[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旭飞;高岩;;维护心灵健康,构建绿色校园[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逢贤;;专家鉴定意见[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三卷)[C];1994年

10 吴甸起;;一部有理论品格与实用价值的德育新作——《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概论》评介[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三卷)[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北玉田大安镇中学 王旭明;教育要科学 方法要创新[N];大众科技报;2006年

2 吴多智 作者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党委委员、从化市技工学校校长;校园建设以培养品德为重[N];亚太经济时报;2007年

3 刘西艳;我市学校德育活动丰富多彩[N];铜川日报;2006年

4 夏祖瑞 陈科澜;中小学德育课程:步履蹒跚[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徐敏 李爱铭 彭薇;树魂立根 合力育人[N];解放日报;2006年

6 徐山人;明是非比懂知识更重要[N];光明日报;2006年

7 檀传宝 蔡辰梅;“德育最美丽的风景”怎么样[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中小学德育如何应对网络冲击[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9 刘海宁;阅读的意义[N];光明日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鲍东明;让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宇;意义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赵伟;科技文化影响下的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家安;德育生态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喻学林;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艳宇;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取向[D];西南大学;2006年

2 杨秀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3 陆昊;未成年人家庭责任观念与学校德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静;试论青少年的人文思想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国雄;“慎独”德育意义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美荣;杜威教育思想的现象学意识[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黄俊兴;杜威课程理论对新课程改革意义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葛婷;职前教师专业准备状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耀中;校服意义的初步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10 李八一;方法的背后—教育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理解[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24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024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4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