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

发布时间:2018-06-29 22:11

  本文选题:美国教育学 + 教育科学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摘要】:本文系统研究了1832年至1957年美国教育学长达一百二十五年的发展史,较为全面地探究了美国教育学历史演变的轨迹。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人面对这种现实,通过创造性努力,创立了美国民族的教育学。美国教育学因应培训教师的需要而获得发展的生命力。在美国教育递嬗的过程中,师范学校关注教育学的独尊地位逐步丧失,大学日益成为教育学发展的主要场所。在以学科的形式进入大学之后,美国教育学的科学研究作为大学教学的一部分逐渐得到认可。在美国大学制度框架下,美国教育学的学科建制逐渐趋于完善,教育学的专业性不断增强,教育学的内容不断拓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得以更新,教育学的理论探讨也在不断深入。事实上,美国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并不稳固,其科学性不断受到质疑。这种对教育科学的价值与效用的怀疑始终影响着美国教育学的发展,造成其命运时沉时浮。既便如此,美国教育学随教师教育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 美国早期的教育学是从欧洲引进的,特别受到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影响。美国多变的生存环境使美国人不能盲目照搬欧洲教育学。在引进欧洲教育学的过程中,美国人根据其社会文化现实进行转化。美国教育学从欧洲教育学家那里获益,但美国人并不囿于欧洲教育学家的教育学说。美国教育学勇于不断质疑一切权威,从而获得发展的精神动力。教师教育则为美国教育学提供了实践动力。在美国教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美国曾两次大规模引进欧洲教育学:裴斯泰洛齐教育学是欧洲教育学第一次大规模引入美国的教育学;赫尔巴特教育学是欧洲教育学第二次大规模引入美国的教育学。赫尔巴特教育学对美国教育学的影响超过裴斯泰洛齐教育学对美国教育学的影响,所以本文重点考察赫尔巴特教育学。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赫尔巴特教育学已无法满足美国教育实践的需要。在美国教育学家的努力下,美国教育学完成了对赫尔巴特教育学的超越。 美国教育家以群体的力量对来自异域的教育学加以改造,美国教育学逐步创立。帕克是美国教育学由依附转向独创的过渡性人物,哈里斯对美国教育学理论基础拓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霍尔则努力把教育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杜威广采众长,并结合美国实践,通过实验构建起建设性的综合理论体系。作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杜威肯定教育学是大学的一门学科,认为并不存在独立的教育科学,即使存在科学的教育学,它也是一门实验科学,而不是纯粹演绎的科学。美国以桑代克为首的教育学家们倡导的是测量的教育学。贾德也认为测量是教育科学的基础。进入20世纪后,美国教育学演进的哲学取向、科学取向、社会取向更为凸显,并呈更迭发展的态势。 就美国教育学的组织建设而言,19世纪初美国大学中开始出现教育学讲座,19世纪末美国大学出现了教育专业。就美国教育学的理论建设而言,教育学是不是一门科学逐渐成为争论的焦点。在大批教授从事教育研究的情况下,美国教育学逐渐升格成为一门专业学术学科,教育学理论也在不断丰富。教育学成为美国大学的一门学科,并非意味着其制度化的完成。美国教育学在大学中的地位并不稳固,可以说危机重重,从芝加哥大学教育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和斯坦福大学教育学的命运上就可窥其一斑。 虽然美国教育学的发展困扰不断,但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产生了世界性影响。杜威访华前,实用主义教育学已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播。杜威等人的访华,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杜威的中国弟子们在汲取杜威教育学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土化的教育理论。此外,杜威的教育学说还影响到日本、土耳其、墨西哥、苏联等国。 通过考察美国教育学的渊源、感知美国教育学的孕育、探讨美国教育学的创立、洞悉美国教育学的发展、总结美国教育学的影响,充分挖掘美国教育学的理论价值,为我们分析、甄别、反思、评判美国教育学理论提供历史基础,为我国教育学的进一步发展导航。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又专;张楚廷;;论我国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 汤小荣;侯勇兵;;课堂乐哈哈 成绩顶呱呱[J];湖南教育(下);2011年06期

3 秦晓玲;;让学生爱上地理课[J];新课程(综合版);2011年07期

4 杨小微;;在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危机”中寻找“转机”[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07期

5 李海英;;浅谈创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J];新课程(中);2011年06期

6 韩红霞;;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浅谈[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6期

7 杨小微;;“濡化”与“涵化”:中国教育学内涵更新的机制探寻[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8 王光荣;王端;;我国高校学术生态系统的透视[J];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03期

9 胡伟华;;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探究[J];中国人才;2011年14期

10 许爱红;;学校持续改进的过程:模型与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钧;;开放教室[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黄学溥;;对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几点认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杨善发;;试论夸美纽斯的教育研究法——类比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卜玉华;;试论人文学科领域中的教育学尺度[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马克·第帕普;;谈谈世界教育史研究方法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6 肖化移;;二战后学校本位职业教育思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贾凡;;成人教育学寻找母学科之路——成人教育学学科建设之思考[A];2005年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和谐社会与成人教育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王金红;;浅析七年级学生的EQ培养[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潘丽;涂腊根;冼敏清;;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质量[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迟立强;;谈“分类”、“对比”的教和学的方法[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化南;向美国教育学什么?[N];内蒙古日报(汉);2001年

2 胡乐乐;想象力之于教育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伍红林;调准我们教育学的焦距和色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通州市赵甸小学 司永霞;注重课堂细节的设计[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5 张树伟;我们为什么需要补读杜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胡庆芳;美国引导新教师流向薄弱学校[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吴晶;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揭晓[N];西部时报;2007年

8 张文刚;构建和谐氛围 提高青少年人文素质[N];渭南日报;2006年

9 周东浩;个案与统计学[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周霖;重建教育理论创新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顾彬彬;教育学视域下的现代童年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马君;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反思与建构[D];天津大学;2011年

4 武云斐;合作 共生 共赢[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罗德红;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关系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蒋开君;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海波;教育问题的前提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唐林伟;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朱成科;生成论哲学视阈中的现实教育“道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东方;复杂性理论观照下的教育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涛;教育学的本土立场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燕敏;论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辛萌;论当代中国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D];山西大学;2011年

4 谭继培;教育即建构[D];西南大学;2011年

5 王惠雨;论教育学话语的若干问题及未来趋势[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魏建徽;教育即引导[D];西南大学;2011年

7 王慧敏;十九世纪英国教育学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惠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范兵;教育即批判[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杨琳;20世纪下半叶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83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083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f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