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灾区初中生乐观应对效能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本文选题:定向(心理学) + 适应 ; 参考:《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11期
【摘要】:目的考察5.12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的乐观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并检验应对效能在乐观与应对方式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重震区322名初一到初三年级323名学生,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施测问卷包括生活定向测验修订版(Life Orientation Test-RevisedScale,LOT-R),应对效能问卷(Coping Efficacy Questionnaire,CEQ)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结果震区初中生的乐观倾向与应对效能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在(r值分别为0.48,0.38,P值均0.01),悲观倾向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36,P0.01)、与应对效能呈显著负相关(r=-0.33,P0.01)。乐观倾向和悲观倾向分别对积极(β=0.43)和消极应对方式(β=0.28)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应对效能在乐观、悲观倾向与应对方式之间的中介作用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应对效能在乐观与应对方式之间能够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timism and coping style among adolescents in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 on May 12, and to test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efficacy between optimism and coping style. Methods 322 students from grade 1 to grade 3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The questionnaires included Life oriented Test-Revisited scale (LOT-R), coping efficacy questionnaire (Coping Efficacy questionnaire) 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CSQ).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ptimism and coping efficacy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r = 0.480.38, P = 0.01),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essimism and negative coping style (r = 0.36, P 0.01), an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ptimism and coping efficacy (r = 0.38, P 0.01). Optimism and pessimism had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s on positive (尾 -0.43) and negative coping styles (尾 -0.28), respectively.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coping efficacy between optimism, pessimism and coping style is significant. Conclusion coping efficacy can play a role as a mediator between optimism and coping style.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09XJA710002,09XJAXLX002)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陶沙;;乐观、悲观倾向与抑郁的关系及压力、性别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06年06期
2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3 童辉杰;应对效能:问卷的编制及理论模型的建构[J];心理学报;2005年03期
4 姜乾金!310006,祝一虹!310006;特质应对问卷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秀荣,刘东海 ,解其伟 ,赵桂云;银屑病患者家庭心理氛围与其病情变化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6期
2 李彩娜;邹泓;;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黄丽华,姚蕴伍,胡斌春;护士特质焦虑的多元回归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年21期
4 殷恒婵;卢敏;王新利;陈雁飞;;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年05期
5 王燕;张雷;;自我概念在父母情感关爱与儿童发展间的完全中介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6 孙晓军;周宗奎;;儿童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1期
7 李田伟;陈旭;廖明英;;社会支持系统在中学生学业压力源和应对策略间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1期
8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9 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Hsueh Yeh;童年中期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中介变量检验[J];心理学报;2005年06期
10 刘惠军;郭德俊;李宏利;高培霞;;成就目标定向、测验焦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健;基于产业技术创新的FDI溢出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徐青;ERP实施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辉华;管理者的情绪智力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王明辉;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魏晟;成年人饮食行为评价量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谢衡晓;诚信领导的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杨小洋;中学生个人认识论的特点及与自我提问、创造性思维的关系[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岩;居民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韩雪松;影响员工组织认同的组织识别特征因素及作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亚娣;永久型起博器患者心身症状的调查及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2002年
2 闫志英;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晓燕;Wallance自我概念量表在中学生中的应用[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琚晓燕;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曼曼;青少年总体自我价值感和同伴支持、自我建构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赵s,
本文编号:2085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085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