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内外向与神经质在大学生乐观-悲观倾向与抑郁关系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18-07-24 21:26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的乐观、悲观倾向、人格及抑郁情绪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以54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乐观-悲观量表中文版(OPS-C)、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乐观-悲观倾向、人格特质及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模型设定和验证。结果:乐观-悲观倾向的明显乐观、明显悲观、倾向不明显和双重倾向四种类型的抑郁总分、人格维度得分差异显著(F=52.31,P0.01)。乐观、悲观倾向通过人格特质影响抑郁情绪的模型拟合指数为:χ2/df为2.64,NFI为0.97,CFI为0.98,GFI为0.99,AGFI为0.94,TLI为0.93,RMSEA为0.06。结论:乐观倾向与抑郁显著负相关,悲观倾向与抑郁显著正相关。内-外向(E)、神经质(N)人格维度可能是乐观-悲观倾向和抑郁情绪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ner mechanism of optimism, pessimism, personality and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a total of 540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optimistic pessimism scale (OPS-C) and 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 (SDS),) to model and ve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timism and pessimism, personality traits and depression. Results: the total scores of depression in the four types of optimism, pessimism, unobvious tendency and double tendency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F52.31, P0.01). The fitting index of optimistic, pessimistic tendency to affect depression emotion through personality trait is 蠂 2/df 2.64% NFI 0.97% CFI 0.98A GFI 0.99 TLI 0.94 TLI 0.93% RMSEA 0.06. Conclus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ptimism and depression, a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essimism and depression. The introverted (E), neurotic (N) personality dimension may be an important mediator between optimism-pessimism and depression.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研究所;长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基金】:2009年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09ssxt145)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尤瑾;郭永玉;;大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1期

2 徐远超;吴大兴;徐云轩;张积标;;乐观-悲观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长松;;大学生人格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刚;李志勇;;师范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的关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余欣欣;郑雪;;大学生乐观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社会支持、应对策略的中介作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马艳;;国内乐观研究述评[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唐蕾;;地方性院校本科毕业生主要生活事件、气质类型和总体幸福感的关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6 甘媛源;杨化刚;田金亭;余嘉元;;中文版“工作投入量表”测量信度的分析——基于多元概化理论和310名教师的调查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杨俊生;李月玲;王瑞琪;;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姜婷娜;张宁;董霞;;国内外乐观主义的测量概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11期

9 于福洋;李颖;刘佳;唐海波;;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10 刘海英;李颖;于福洋;;研究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淑敏;零售商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积极应激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邓稳根;人格测验的项目反应过程与数据分析方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逸龙;乐观人格与心理健康、工作绩效的关系及其中介、调节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阳;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乐观情况下的盈余管理约束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晓蕾;未婚男性的心理行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艳波;医学本科生人格特质与考研成败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许芳;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牛聪聪;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乐观倾向的干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萍霞;军校大学生生活事件、气质性乐观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云轩;乐观、悲观倾向对情绪调节ERP新旧效应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1年

6 张积标;大学生素质性乐观和悲观神经机制的LDAEP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项漪;初中生乐观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烨妃;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资本与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9 赵红妍;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张效芳;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在校行为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立新;林娜;江晓娜;;乐观主义-悲观主义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程虹娟,龚永辉,朱从书;青少年社会支持研究现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5期

3 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张莘;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年03期

4 邱林,郑雪,严标宾;文化常模和目标调节模型:两种幸福感文化观[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5 温娟娟;郑雪;张灵;;国外乐观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6 严标宾,郑雪,邱林;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3年04期

7 袁莉敏;张日f;赵会春;柳恒超;;大学生乐观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8 刘志军;陈会昌;;生活取向量表在初中生中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2期

9 吴雨晨;杨丽;梁宝勇;;乐观人格倾向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4期

10 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莉敏;大学生乐观、归因方式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晨;董婕;;祖国传统体育保健对缓解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年07期

2 许俊莹;;王国维的悲观与梁启超的乐观[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杨鼎川;逆境中的乐观与悲观——1927年鲁迅与茅盾心态之比较[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4 杨美荣;杜君;王晓一;;大学生与同龄社会青年抑郁情绪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5期

5 陈海贤;陈洁;;贫困大学生希望特质、应对方式与情绪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4期

6 李府仙;“世纪末情结”的社会学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02期

7 袁莉敏;张日f;赵会春;柳恒超;;大学生乐观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8 汪涛;王乃文;胡鸿群;冯正直;刘云波;;医科大学生抑郁情绪与自动思维、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9 矫洪申;;有氧运动干预对师范类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8期

10 康芬艳;;城市规模对高三学生抑郁情绪及相关因素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爱卿;;行为责任归因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张首芳;;“结构方程模型”在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崔雪莲;;影响武汉市高中学生吸烟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4 施和勋;傅文农;;地震灾民抑郁情绪的干预应该心理干预与抗抑郁剂治疗联合应用[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刘立芬;;中学生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调查[A];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获奖论文选萃[C];1999年

6 余微微;周颖;柯晓燕;邓慧华;陆祖宏;;育儿压力与人格特质对母亲抑郁情绪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潘晓珍;唐伟;陈浩然;;门诊病人抑郁情绪及相关因素的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王磊生;熊承清;;主观幸福感结构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屠金路;王庭照;;层级关系模型下的合成分数信度估计[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冯江平;孙乐芩;;中国员工心理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翟金国 赵靖平;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两回事[N];健康报;2004年

2 杨舒怡;秋冬时节如果你抑郁了,就多晒晒太阳吧[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3 顾德宁;关心病人要从“心”开始[N];新华日报;2006年

4 于俭;抑郁症自疗五法[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5 薛静丽;“音乐”不当 人“得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6 许丹邋孙晓江;如何调理秋季抑郁情绪[N];家庭医生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鞠红梅;救心[N];哈尔滨日报;2010年

8 蔡晨瑞;梦中灰色象征抑郁情绪[N];北京科技报;2004年

9 金摘;年终"盘点"易忧郁[N];温州日报;2006年

10 记者 崔立新;近九成住院冠心病患者有焦虑或抑郁情绪[N];中国人口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蓝华;基于过程的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3 刘璞;电子商务应用对企业营销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4 彭彦敏;上市公司收益质量测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谭涛;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效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6 宋志红;企业创新能力来源的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徐小斌;“自信用”视角下企业商业信用规模决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8 赵显;企业安全氛围及其与员工行为的关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9 王友;电子商务成功实施的评价及要素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年

10 辛冲;企业组织创新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玲艳;结构方程模型在科技人员人格特征研究中的应用[D];潍坊医学院;2007年

2 陈寿花;高新技术项目投资评价方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7年

3 胡浩锋;信用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饶滢;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影响因素及统计技术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5 杨林;社区Ⅱ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纪一峰;供水企业顾客满意度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7 张印;高速公路BOT项目特许定价的关键风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周文莉;大学生社交效能感的评估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9 章勤俭;用户接受移动商务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6年

10 张晓伟;信用卡消费信贷需求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42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142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d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