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爱默生个性教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25 10:04
【摘要】:爱默生是美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领袖。爱默生所生活的19世纪中后期是美国思想文化脱离对欧洲的依附而走向民族独立的转型阶段,他所领导的超验主义运动被看作是美国的文艺复兴,代表作《美国学者》被称为美国在文化上的“独立宣言”,爱默生也成为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本文首先分析爱默生教育思想的研究价值,并论述了我国目前教育史领域对爱默生教育思想研究的不足,进而从个性教育的角度探析爱默生的教育思想主张。 首先,爱默生生活的时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改革的时代,工业革命、西进运动带来经济迅速发展并引发新的社会问题,这是爱默生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而了解爱默生自身的人生经历也是把握其思想学说所必要的。 其次,爱默生对教育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超验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主张之上的。超验主义是爱默生庞杂思想的核心,而个人主义是贯穿爱默生思想历程的一条主线,其超验主义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对个人经验的超越或自我超越。 再次,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想主张反映在教育方面,就是相信个人的天赋和潜能,认为教育就是人的天性的自我展开,就是引导出人内心的灵性,为此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以爱心和耐心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出于对教育本质的这样的认识以及对个人的充分信任,爱默生提倡每个人都应该且能够自我教育,以自己的方式学习;而其关于学习的观念是极为广泛的,本能与生活、教师与友伴、社会与自然、书本与心灵、文化与宗教都构成了可供学习的内容。他倡导个性自由发展与彰显的个性教育思想,最终意在培养个体成为自尊、自信、自立,能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人,而将这种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最理想教师,就是他在《美国学者》一文中所诠释的学者型教师。 爱默生的个性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个性教育主张给我国现代教育带来启示:教育要尊重人的天性,加强自我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终身教育的需求等,为我们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
[Abstract]:Emerson was a famous American writer, thinker and leader of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e 19 th century. Emerson's lif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th century was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American ideology and culture from Europe to national independence. The transcendentalism movement he led was regarded as the American Renaissance. His masterpiece, American Scholars, is called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in American culture, and Emerson also becomes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to establish American cultural spiri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research value of Emerson's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discusses the deficiency of the study of Emerson's educational thought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history in China at present, and then probes into Emerson's educational thought proposition from the angle of personality education. First of all, the era of Emerson's life was an era of reform in American histor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westward movement brought about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used new social problems, which was the realistic basis for Emerson's thought.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Emerson's own life experience. Second, Emerson's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is largely based on transcendentalism and individualism. Transcendentalism is the core of Emerson's complex thought, and individualism is a main line running through Emerson's thought process. In essence, it is also a transcendentalism to transcend personal experience or self-transcendence. Thirdly, Emerson's transcendentalism and individualism are reflected in the aspect of education, that is, to believe in the talents and potentials of the individual, to think that education is the self-development of human nature, and to guide the spirit of man's heart. To this end, respect for each student, love and patience with the natur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nature. Out of t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and full confidence in the individual, Emerson advocates that everyone should and can educate himself and learn in his own way; and his ideas of learning are extremely broad, instinct and life. Teachers and friends, society and nature, books and hearts, culture and religion all form the contents of learning. His idea of personality education, which advocates the free development and manifestation of personality, ultimately aims to cultivate individuals to become people with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self-reliance, self-development and self-worth, and the most ideal teachers who put this educational concept into practice. It is the scholarly teacher that he interprets in American Scholars. Emerson's thought of personality education has had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education. His idea of personality education has brought enlightenment to modern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education should respect human nature,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self-learn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lifelong education, etc.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ur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0-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晓青;;超验主义对路易莎及其在《小妇人》创作中的影响[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张鹏;;感悟自然 沉思生态——读爱默生《自然沉思录》[J];阅读与写作;2011年06期

3 郭秀华;;“来自传统,反对传统”自主地追求理想生活——我看《小妇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4 刘兰辉;;从族裔书写到族裔消解——论李力扬诗歌《劈开》中的身份寻求主题[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5 焦锐;;景仰一滴水[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1年08期

6 刘晓琳;;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新探[J];学术交流;2011年08期

7 李良旭;;梭罗的“自愿贫穷”[J];健身科学;2011年06期

8 王丹红;姜男;;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梭罗的《瓦尔登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刘春英;;谁是哈佛最后的英雄[J];黄金时代;2006年05期

10 宫桂梅;;简析美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的清教主义思想[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璇菲;;《悲歌》中的超验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隋刚;;爱默生创新理念的现实意义:灵性、德性、创造性[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杨晓宁;;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传统主义批评解析《瓦尔登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周维洁;;红杏枝头春意闹——如何有效激发和增强女生学习自信心[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5 黄小明;;马克吐温对美国民族特性的重建 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牟惟仲;张明;马士华;刘志学;林勇;;海尔物流产业链模式调研报告[A];中国物流示范基地、中国物流实验基地经验材料汇编[C];2005年

7 何朝辉;;论《草叶集》中的性视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方原柏;;pH计的在线自诊断[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9 孟玲;;从平凡人到真英雄——解读《红色英勇勋章》中的英雄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黄珊如;;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社会责任意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靖;十九世纪妇女的“标志性”人物[N];东方早报;2010年

2 程巍;“自由而且勇敢”[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谭论;GE、爱默生“相中”沈阳二一三[N];中国工业报;2003年

4 王炳根;路易沙的家[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春拍;思想宗师爱默生[N];中国环境报;2007年

6 徐超;爱默生:关键时刻全面保障[N];通信产业报;2006年

7 李论;怎样思想就怎样生活[N];人民武警;2008年

8 特约记者 李占峰;爱默生亚洲流量技术中心在南京投入运营[N];中国石油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杨红英;爱默生推出AMS设备管理组合[N];机电商报;2004年

10 郎楷淳;美国公司感受欧洲市场西“凉”东“暖”嘣[N];中国企业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少峰;爱默生的神人一体自然观与美学观[D];山东大学;2012年

2 孙霄;瓦尔登湖畔的自由之帆[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奔;爱默生与美国个人主义[D];厦门大学;2008年

4 谢志超;爱默生、梭罗对《四书》的接受[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万雪梅;美在爱和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王海琴;近代西方科学之数学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艾洁;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张瑞华;美国20世纪的清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程文;论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中的抽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10 李洁;论梭罗与中国的关系[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丽;人与自然的共鸣——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美学以及文学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2 王赛芬;爱默生个性教育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磊;爱默生个人主义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姚亮;爱默生与美国民族文学进程[D];苏州大学;2001年

5 洪敏;从与超验主义的对比看霍桑辩证的世界观[D];安徽大学;2012年

6 李枝盛;爱默生之超验主义与印度教[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7 郭文正;论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婷;谈爱默生的超验主义[D];厦门大学;2008年

9 许卫红;W.C.布莱恩特《诗歌》中自然观的超验主义解读[D];中南大学;2008年

10 张继书;爱默生思想和美国文学发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43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143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1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