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学校变革几乎成了一种教育常态。在中国,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型态,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是否从来如此,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是否永远如此,这需要对班级变革作历史考察与学理审视。 在当下,班级有着丰富的教育变革实践,这些变革实践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哲学基础、理论依据、文化传统等,有的可能外显于班级的教育教学中,有的可能内隐于日常的班级工作中,不认识班级变革的这些特点,可能会导致对班级的错误理解,或导致班级变革的盲目性,或将班级的非本质特征固化于班级之中,遮蔽了班级的本来面目,以至于班级变革落后于当今社会的转型与变革。梳理班级变革的历史、解读班级变革的实践、开展班级的教育学理论研究,对于丰富班级教育理论、指导当下班级变革、开展班级教育实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认为,班级变革是班级在受到外力(如学校变革)或/和内力(如班级内部)的推动下发生的价值取向、组织形态、生态环境、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更新与改造。从班级变革的历史考察来看,班级正发生着从“管理”到“辅导”的深刻变革。本研究的旨趣在于梳理班级变革的历史进程,追寻班级从“管理”到“辅导”的发展脉络;解读当下班级变革的实践,探索班级变革的发展规律。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班级“管理”与“辅导”的融合是如何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分化,走向“管理”的彰显与“辅导”的沦落的,进而倡导走“班级共同体”的整合之路。本研究用四章分别从融合、分化、整合来说明班级变革的过程。在整合章节中,对班级辅导作教育学意义上的思考。 本研究首先论述了由分析走向综合的思维变革,处于变革时代班级的新特征,班级变革中几个基本关系的认识等方法论思考;然后运用文献研究法,分别梳理历史上班级组织的沿革与班级性质的论争,重现班级“管理”与“辅导”相融合的本来面目;接下来,再运用文献研究法,分别梳理历史上班级“教学”、“管理”、“辅导”的变革过程,再现了班级“管理”与“辅导”的历史分化之路;再然后,运用调查法、内容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从班级意识和班级领导行为两维度对当下班级教育的现实型态做了判断,剖析班级意识与班级行为分化的现实场景:最后,论述班级“管理”与“辅导”整合之可能,以及班级变革的未来走向与重建路径。 文中运用实证方法,尝试性提出“班级意识”概念与因素构成,“班级意识”是班级中全体师生对于班级性质和组织的看法,各自的角色责任、行为方式、人际互动等方面的体认以及班级环境、制度对学生个人成长作用的认知,它由角色责任感、组织观、纪律意识、班级特性观、班级社会观、人际互动观、班级性质观、规则意识八个因素构成;本文尝试提出“班级领导行为”概念,认为班级领导行为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所构成的函数,得出了班级意识与班级领导行为产生分化的结论。主要观点有:在班级意识方面,班级意识结构、不同学校管理者、不同年龄段学生以及师生之间出现了分化;在班级领导行为方面,班级与个体维度、秩序和纪律因子、班级环境类型、班主任领导行为类型、班主任领导行为对班级环境影响、班主任领导行为类型对班级环境影响等出现了分化:班级意识与班级行为出现了分化。 本研究是在文献研究和现实调研的基础上,对班级变革的历史与现实做一整合分析,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剖析了班级从“管理”到“辅导”的变革历程。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树真;;班级组织发育的三个阶段[J];班主任之友;2007年10期
2 谢燕;;班级管理中的操作主义取向反思及其超越[J];班主任之友;2009年04期
3 高奇;;班级管理中的规范取向与价值取向[J];才智;2009年26期
4 沈卫华;论控制主义的班级管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5 邹碧海;万月;;小班化教改必须消除管理主义倾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肖方明;;师夷长技之所长,发展我们的教育——零距离感受美国小学教育[J];重庆与世界;2007年08期
7 胡麟祥;;班集体建设的过程和基本策略——现代班集体建设系列讲话之五[J];中国德育;2007年06期
8 卜玉华;;班级生活与公共精神的养成[J];中国德育;2008年06期
9 程天君;杨新宇;;论“制裁”及其班级管理的实践意义——一个社会人类学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10 徐金海;;对班级共同体的理性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复旦大学教授 高国希;[N];文汇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吕敏霞;民国时期中小学德育制度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肖景蓉;当代我国中小学“班委会”的功能转型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静;论“班主任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
本文编号:
2287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287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