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归因错误与留守儿童厌学的个案研究——基于归因理论的视域

发布时间:2018-11-13 10:39
【摘要】:文章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摄入的调查,深度发掘他们的内心世界,运用归因理论中的归因错误原理行为者——观察者效应、基于自我一致性效应和利己主义归因,通过个案研究展示了留守儿童的厌学情况。在深度访谈与观察的基础上,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厌学普遍存在于这些家庭中。最后基于留守儿童与教师的这种归因偏差,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对策。
[Abstract]:By investigating the long-term intake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ir inner world deeply, and applies the attribution error principle in attribution theory to the behavior-observer effect, based on the self-consistency effect and egoism attribution. The case study shows that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tired of school.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it is found that school wearines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s prevalent in these families. Finally, based on the attribution deviation between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eacher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重庆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基金】: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高校课题“民间组织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10-GJ-1014)”阶段成果之一
【分类号】:G4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贺小华;张建育;梅小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管理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09年03期

2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年01期

3 林芊芊;;小学生厌学心理原因分析及矫正[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07年Z1期

4 李鹤;教师教学归因中的偏差及取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05期

5 张爱卿;归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01期

6 丁立平;群体归因偏差及矫正策略[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玉娜;孙玉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2 孙刚成;闫世笙;;中国西部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发展策略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3 李峰;;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4 吕燕;邓桂东;;大学新生英语学习的归因倾向研究报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熊良斌;周志娟;;归因方式理论概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6 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1期

7 束钰;;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2期

8 李培;何朝峰;覃奠仁;;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与社会适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李蕊;宋楠;;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段佳;;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才智;2009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云森;;自选择、父母外出以及不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学习表现——基于倾向分数匹配方法的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李强;;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莹;;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形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基于中部三省的调研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映雄;;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基于西部五省小学六年级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荟;;对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的考察与思考[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董士昙;;山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调查与分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7 刘符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与矫正策略[A];2012年甘肃省“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活”学术年会论文集粹[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中国儿童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徐彤;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周潇;劳动力更替的低成本组织模式与阶级再生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岳雪莲;仫佬族流动人口与流出地社会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5 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世琪;文化距离、顾客感知冲突与服务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张利萍;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周晓东;基于企业高管认知的企业战略变革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熊光慈;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偏差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白凯;基于发生学的中国入境旅游者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付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党云皓;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于海强;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体育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霍红豆;美国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龚风华;南通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特征和体育锻炼干预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王云;初中班级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管理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8 邱红宇;归因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李亚楠;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强成文;缺失与重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申健强;申利丽;;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 构建“留守儿童”监护网[J];教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3 张春玲;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J];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4 谷生华;教师教学归因刍论[J];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03期

5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9期

6 阳泽;论学习中的短板效应[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03期

7 丁立平;社会浮躁的心理机制及其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宗祺;;愿关爱留在每个孩子身边——来自江西省全南县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J];理论导报;2005年05期

2 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0期

3 宋振远;陈晔华;熊润频;;让“留守儿童”走出“三缺”困境[J];农家之友;2007年07期

4 欧阳超英;;宿迁市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12期

5 吕守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思考[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年12期

6 韦绍健;黎容;;多给“留守儿童”一些关爱[J];中小学校长;2007年05期

7 郑银杏;;“留守儿童”心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华章.教学探索;2008年02期

8 钟招英;黄益秀;;为留守儿童打造和谐家园[J];学前教育;2008年Z1期

9 文先松;;附: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J];教育艺术;2009年11期

10 李红;;让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田充满阳光[J];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书越;;河北省农村留守儿童科学素质调查研究[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2 张晓亮;潘昌荣;;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路子[A];“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理论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0年

3 ;“那个没有人管的夏天”——贵州B镇留守儿童暑期生活研究[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胡晓旭;;浅谈图书馆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中的积极作用[A];现代图书馆服务: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郁;;一例关于留守儿童性格状况的实证调查[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岑怡;;隔代监护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问题研究[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史梦薇;;贵州留守儿童问题及其对构建和谐农村的影响研究[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曹娟;;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基本生存状况调查研究[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强;;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研究——以贵州黔东南麻江县坝芒乡A村为例[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罗曼;;贵州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蔡毓玲;谁来托起他们的“明天”[N];德州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周静邋实习生 季节;留守儿童需要更多的阳光雨露[N];贵州日报;2008年

3 记者 娄辰;贵州4教师“一米阳光”托管留守儿童[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陈波;水尾镇着力关爱留守儿童[N];泸州日报;2008年

5 记者 孙明君;留守儿童心理拓展训练营在我市启动[N];佳木斯日报;2008年

6 程浩 许庆勇 本报记者 洪敬谱;老师“妈妈”为留守儿童送亲情[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7 林金炎;关注留守儿童[N];潮州日报;2008年

8 通讯员 董盛先 黄欢 毕朝晖;英山县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在全国研讨会上交流[N];黄冈日报;2008年

9 符成生 李莉 梁剑锋;点亮留守儿童的“心灯”[N];宜春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吴贻伙;安徽400万留守儿童存在“五缺”[N];检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赵苗苗;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潇;劳动力更替的低成本组织模式与阶级再生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范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罗芳;农业剩余劳动力乡城流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简福平;不同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林燕;二元结构下的劳动力非家庭化转移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柳倩;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向飞;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永春;商丘市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问题的调查报告[D];兰州大学;2010年

2 王淑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及其与依恋应对方式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0年

3 杨帆;河北省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潘瑜;贵州省凯里市湾水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D];贵州大学;2010年

5 宋晨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郭津;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赵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翟继辉;黑龙江省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实证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

9 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调查与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保护初探[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28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328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5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