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离”走向“对话”:共同体的价值诉求
[Abstract]:The extrem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human subjectivity in practice has led to the "sepa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ma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even between man and sel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requires people to step out of the confusion of "separation" and realiz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Therefore, the concept of "dialogue", which emphasizes fair communication and pursues win-win symbiosis, has become the main melody of 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possibility of "dialogue" neglecting the possibility of restricting the practice of communication, the idea of "community", as the carrier of "dialogue", was activated and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ractice field while the idea of "dialogue" prevailed.
【作者单位】: 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SJD880070)
【分类号】:G40-05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景萍;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制度化利他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2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3 刘欣;;从对话理论看远程教育师生交互原则[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3期
4 皮湘林,王伟;医患关系物化困境的伦理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07期
5 郭芙蕊;劳动对人提升作用的现代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6 胡春阳;;网络: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王虹艳;解构与重塑——女作家重写母亲的文化阐释[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张玉茹,许惠芬;情境体验: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02期
9 李朝东;精神撒娇与拒绝媚俗[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10 李骅;;马克斯·舍勒怨恨理论的伦理之维[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濂;;政治社会、多元共同体与幸福生活[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4年
2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翠;人的生存本体论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3年
5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庆东;自由意志的追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吴新叶;转型农村的政治空间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张向东;理性生活方式的重建——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新坤;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文化特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冯炜;文化的衰解及图像折射[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3 张等菊;道德教育:生态学视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论证[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许文果;对赫尔巴特学生观的再认识[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谢锦霞;现代教育的合理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宁宁;课程本质研究的文化哲学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映红;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女性羞感缺失[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晓云;德性的信仰基础及其现代境遇[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吴秀梅;《高老头》对话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柳清华;虚无与信仰[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君;;教师话语霸权消解途径:转变主体认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5期
2 胡军良;;“对话”与“责任”:当代中国教育伦理重构应有的两个向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6期
3 ;和学生对话的几个技巧[J];辽宁教育;2011年Z2期
4 殷新;王海宁;张琼予;;固体语言的塑造——让学校的建筑会“讲话”——镇江市丹徒区高桥中心小学建筑设计[J];江苏建筑;2011年03期
5 张晓阳;;论德育范式的三种隐喻[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25期
6 马志国;;您跟孩子说了什么[J];大众心理学;2007年07期
7 李兰;;Cooking with Mocky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7期
8 赖剑华;曹艳锋;宋宇程;施捷鹏;;与新生代的信仰对话[J];黄金时代;2011年07期
9 张业厚;;听写错了之后[J];教育文汇;2011年08期
10 徐娟;;轶轨旁袋子里的布娃娃[J];大众心理学;2006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名 因明;谁来承担教育的责任[N];华夏时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赵一枫;对话:民办教育的多元化与法制化[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秦志勇;民办学校的机遇与使命[N];人民政协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李建平;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丁建平;学习英语口语的两大法宝[N];光明日报;2002年
6 胡乐乐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教育学视野中的课堂本义[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凌龙华;让语文成为诗意的学习[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8 木风;艺术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刘华蓉;青年的事业将和祖国伟大事业同行[N];中国教育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张圣华;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彦力;走向“对话”[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雯;虚拟学习社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方政;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何琴;交往行为理论与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翁丽霞;论课堂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辛欣;对话理念下的课堂提问[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24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424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