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大学生气质性乐观、解释风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19 06:01
【摘要】:综合当前乐观研究的两种取向——气质性乐观论和解释风格论,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质性乐观是一个二因素结构,人同时拥有一个乐观水平和一个悲观水平。真正的乐观者具有高乐观和低悲观的最佳气质性乐观水平,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体验最高。不同解释风格在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上的差异极其显著,乐观解释风格的人的主观幸福感体验最高。气质性乐观和解释风格之间的预测作用是相互的。气质性乐观的乐观和悲观两个因子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只有乐观因子对消极情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解释风格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有正向预测作用,而对消极情感有负向预测作用;悲观和解释风格的交互效应对生活满意和消极情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乐观和解释风格的交互效应对积极情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Abstract]:Based on the two orientations of the current optimistic research-the theory of atmosphere optimism and the theory of interpretive sty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gas optimism is a two-factor structure, and people have both an optimistic level and a pessimistic level. True optimists have the best levels of high optimism and low pessimism, with the highest subjective well-being experience. The factor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explanatory styles, and people with optimistic interpretive styles had the highest subjective well-being experience. The predictive effect between gas optimism and explanatory style is mutual. Both optimistic and pessimistic factors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s on life satisfaction and positive emotions, while only optimistic factors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s on negative emotions. The explanatory style has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life satisfaction and positive emotion, while a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negative emotion;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pessimism and explanatory style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s on life satisfaction and negative emotions, while optimistic and explanatory style interaction effects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s on positive emotions.
【作者单位】: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2004256)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郑雪;;健康人格的理论探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袁莉敏;张日f;;大学生归因方式、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2期

3 邱林;郑雪;;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J];应用心理学;2005年04期

4 郑雪,王玲,邱林,严标宾;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邱林;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志标;广州大学生生活事件问卷的编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竞艳;;国内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进展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薛本洁;张静;钱荣;;医学硕士研究生总体幸福感与自我和谐、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陈桂兰;;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缺失原因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2期

4 吕丽霞;尚文晶;李晓敏;;研究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宛燕;郑雪;余欣欣;;SWB和PWB:两种幸福感取向的整合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3期

6 何昭红;;健康家庭建设与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塑造[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7期

7 李奕慧;唐宏;;论乐观研究的现状及前景[J];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赵文昌;张丽艳;邵金龙;李琳;;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体育教育人格塑造功能[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周东明;;论积极心理学与幸福的教育[J];中国德育;2008年01期

10 梁沛好;;浅论网络创作与健康人格的关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磊;潘铁军;;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蔡颖;刘春梅;张丽霞;曲晓丽;高明慧;;同一群体大学生一二年级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魏俊彪;王体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连杰;;飞行员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的关系[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睿;我国中学教师职业成就感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汪继兵;自控锻炼对癌症长期生存者的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张晓明;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静;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袁冬华;自我损耗效应及其克服:积极情绪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吕厚超;青年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丁月华;概念隐喻理解中的美感体验对科学概念理解的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陈丽君;美感与积极情绪的关系及对变化觉察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9 李改;情绪反应的动力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徐维东;内隐幸福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玲玲;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卓云莹;社会比较与控制源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3 丁玮;培训职业人士心理控制源、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芳;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阮氏莲—释莲花;佛教信仰者幸福感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美娟;大学生幸福感结构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婷;新疆某医学院校本科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8 张洪霞;农村初中生自尊、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聊城大学;2010年

9 巫英慧;大学生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萍霞;军校大学生生活事件、气质性乐观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极盛,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2期

2 袁贵仁;;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2年03期

3 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4 肖建伟,石国兴;高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2期

5 邢占军,王宪昭,焦丽萍,周天楠,张仁坤,于向阳,李永义,于利红,宁福海;几种常用自陈主观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城市居民中的试用报告[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5期

6 张公社;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几种取向[J];教育科学;2003年03期

7 刘贤臣,刘连启,杨杰,柴福勋,王爱祯,孙良民,赵贵芳,马登岱;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测试[J];山东精神医学;1997年01期

8 杨波;人格结构模型的研究进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9 任俊,高晓东,王涛;校园生活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10期

10 池丽萍,辛自强;幸福感:认知与情感成分的不同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邱林;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严标宾;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艳;;国内乐观研究述评[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吴铭;;给大学生的忠告[J];新一代;2009年07期

3 闾丘露薇;;我们反省了吗?[J];杂文选刊(中旬版);2009年12期

4 袁莉敏;张宏宇;李健;;乐观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08期

5 梁文道;;瞧,这就是大学[J];新一代;2009年07期

6 黄群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出路管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2期

7 杨立宝;;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4期

8 王英明;王立会;;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5I模型[J];企业导报;2010年24期

9 胡黎明;;试谈大学生应该怎样正确对待阅读[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赵倩;;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军;祝蓓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身心效应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丁秀玲;韩力争;冯玉州;;大学生的人格描述与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3 张兰君;;大学生强迫症状与运动处方干预实验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4 王平;陶新华;;团体咨询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应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武青慧;;同伴性教育——当代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模式探讨[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6 吕锋;朱孔香;;城乡大学生焦虑及社交焦虑的调查分析[A];二零零四年度全国精神病专业第八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江雅;黄希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和焦虑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杨心德;蔡李平;张莉;;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韩红艳;;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柳春香;;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晶晶 林以勤;“是是非非”话打工[N];常州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杨连成;三个大学生与一座海岛[N];光明日报;2005年

3 杨牧龙;瑶家的大学生计划[N];广西日报;2005年

4 侯岩 李振兴;大学生高消费聚焦[N];河北经济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屈芳 通讯员 王宾齐 孙淑娥;大学生,,走出就业“沼泽地”[N];河南日报;2005年

6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极盛;准大学生家长应该做什么[N];健康报;2005年

7 赫崇飞;节俭是美德[N];吉林日报;2005年

8 主持人 陈建荣 特邀嘉宾 郑守华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 程祥国 南昌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周志坚 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学生;增强大学生化解压力的能力[N];江西日报;2005年

9 陈名扬;大学生为何暑期打工[N];闽南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梅志清 实习生 张春艳 钱科宝;大学生暑期工市场谁监管?[N];南方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D];复旦大学;2005年

6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8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华桦;上海大学生基督徒的身份认同及成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胡凛;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预防和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卫一;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4 糜志雄;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因素结构探究[D];苏州大学;2004年

5 余锡祥;江西省大学生压力反应特征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门苗;论大学生政治文明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8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10 程葵;长沙地区大学生社会技能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606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4606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3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