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期以来法国教育史学发展初探
[Abstract]:Since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French history of education has developed rapid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history and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ideas,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domestic yearbook school of history. Its development features include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history,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earch perspectiv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ways of obtaining historical data and the continuous influx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战后西方教育史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08JA880037)
【分类号】:G55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于文;;西方书籍史研究中的社会史转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2 皮尔.卡斯巴;霍益萍;;谈欧洲教育史研究方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及其演进(续完)[J];世界历史;1986年06期
4 周采;;当代西方教育史学的发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周启琳;;模糊而又清晰的心态史[J];世界文化;2006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福甜;关于教育史学科发展的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2 朱影;回眸女性小说的兴起[J];图书与情报;2003年06期
3 吴玉玉;;“十七年”农村小说中的“家庭”问题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李璇;;是解放还是枷锁?——“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之学理解释[J];研究生法学;2008年03期
5 王涛;孙丽敏;乔楚晗;;岗位任职教育学员创新能力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14期
6 袁波;;罗马社会转型时期婚姻现象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4期
7 杨在军;;中国家族企业继任子承父业模式困惑及其理论解读[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5期
8 杜智萍;;教育史学科的教育创新功能及其发挥[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申国昌;史降云;;前苏联及俄罗斯教育史学发展历程追溯[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焦勇勤;;幽灵与惩戒:从电影《青红》的空间叙事谈起[J];电影文学;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延昭;;教育史研究中的“教育缺失”现象浅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祥荣;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杨;西方儿童权利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雯莉;劳燕分飞为哪般?[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王森波;同性婚姻法律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陈晓红;苏州农户兼业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7 徐建星;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孙贺群;嬗变与走向:美国学前课程发展变革的历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河森;华人家族企业集团双重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利胜;新中国高校扩张的历史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田颖;英国“国家课程”政策研究(1976-1988)[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楚海莲;挪威职教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章倩;从Goodridge案看马萨诸塞州同性婚姻的司法进程[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孙龙;唐前期西北边疆地区农民家庭经济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泽霞;中国当代教育立法研究(1949~1985)[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肖超;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出版研究(1958-2009)[D];南京大学;2011年
8 齐玉凤;罗马共和国末期妇女地位的提高及原因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姚志学;唐宋时期家庭生计问题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何云剑;论《美妙的新世界》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仲民;;从书籍史到阅读史——关于晚清书籍史/阅读史研究的若干思考[J];史林;2007年05期
2 周启琳;;模糊而又清晰的心态史[J];世界文化;2006年09期
3 张培富;夏文华;;书籍史视阈中的中国近代化学发展史考察——基于“民国”时期出版的化学著作的计量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景德祥;联邦德国社会史学派与文化史学派的争议——20世纪末联邦德国史学流派争议[J];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03期
5 贺五一;;冷战后世界历史写作的新趋势——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在南京大学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01期
6 张志强;;海外中国出版史研究概述[J];中国出版;2006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美新;;年鉴学派的史学研究价值[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12期
2 丁启清;;浅论法国年鉴学派的地理环境观[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李铁,张绪山;法国年鉴学派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4 江华;论年鉴学派的跨学科与总体史之演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5期
5 纪胜利;年鉴学派总体历史理论的特点及其启示[J];学习与探索;2004年02期
6 江华;年鉴学派与世界体系理论[J];学术月刊;2004年04期
7 亨特;张广勇;;最近二十年的法国史学[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03期
8 余鸣鸿;年鉴学派对传统史学的突破[J];巢湖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行龙,陈亚平;新史学的总体史追求——兼评《当代西方史学流派》[J];学习与探索;1999年01期
10 叶明勇,田强!政史系;年鉴学派简评[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霖;林云;黎海涛;;护理学在跨学科研究中的状况与展望[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宋宝丰;邱丽萍;;关于包装的跨学科研究[A];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包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3 赵文平;吴敏;王安民;;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的障碍与对策研究[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高宇;;当代跨学科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韵江;;管理学合法性的反思:基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A];管理学发展及其方法论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徐文堪;;古代世界的文化联系和交流——三本中英文论著读后[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7 臧海群;张国良;;受众研究跨学科的性质与方法——兼论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受众学[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王家民;王芳媛;孙浩章;王丰;马建华;;以多学科为基础的包装工程教育及人才培养问题思考[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9 邱天河;;间接询问模化构建的心理过程——一项基于复式理论的跨学科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启能;战后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N];光明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张梦薇;跨学科研究:体制外的“舞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黄华新 王华平;论跨学科研究[N];光明日报;2010年
4 顾海良;推进跨学科研究 破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N];光明日报;2010年
5 黄华新;跨学科研究中的问题意识[N];光明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褚国飞;鼓励多元化国际化注重跨学科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记者 刘晓军 韩义雷;科技新星计划今年起开展跨学科研究[N];科技日报;2011年
8 江小平;重视跨学科研究[N];河南日报;2004年
9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邹寿彬;探索促进跨学科研究的体制与机制[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佘可楚 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以制度创新推进跨学科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少保;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与运行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魏巍;“跨学科研究”评价方法与资助对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张正明;年鉴学派史学理论的哲学意蕴[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周朝成;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戚业国;民间高等教育投资的跨学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金海;蒙古神话的文化解读[D];内蒙古大学;2005年
10 柳洲;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年鉴学派早期“文化—心态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宋春霞;年鉴学派与西方史学科学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曦;年鉴学派“结构”概念的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苑莉莉;动态变化中的“年鉴形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璨;勒华拉杜里微观史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曾巍;教育技术学身份危机及其消解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7 马跃;大跃进时期中国作家心态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丽刚;中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的发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9 康建伟;新历史主义与年鉴学派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单领军;达恩顿《屠猫记》的新文化史学研究视角[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638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463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