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研究基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及政策支持基础上,从教育者和大学生两个视角出发,通过广州市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调查,以期实现以下目标:(1)了解广州市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以及心理需求,探讨网络时代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和途径,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2)了解目前广州市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情况,找出当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改善的主要方面,为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出对策和建议。(3)了解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使用意愿和需求,探讨有针对性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形式和途径等,构建一套可推广普及使用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操作系统。方法:研究回顾国内外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为实证研究提理论依据;结合个案访谈和德尔菲法,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通过派发电子问卷,随机抽取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共900名大学生和30名教育工作者展开调查;使用SPSS 17.0软件,通过描述统计、信效度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结果包括:(1)调查显示,91.75%的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网络,61.72%日均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8:00~24:00,而上网频率与上网时长显著相关(P0.05)。并且,上网频率与情感体验显著相关(P0.01),而情感体验与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用意愿显著正相关(P0.01,r=0.151),表明网络带来的愉悦感对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及使用具有一定程度影响。(2)大学生上网动机和行为多样化,也呈现出一定的集中趋势,53.80%被调查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进行娱乐放松,26.73%也会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以探索外部世界(36.63%)或宣泄情绪(28.71%)。(3)其中,48.84%大学生使用过在线测量与评估,31.35%在网上学习过心理健康知识。总体来看,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了解程度均值为1.62±1.177,使用频率平均得分为1.75±0.791,低于理论中值2.5。(4)同时,被调查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满意程度均值为2.16±1.017,这与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了解程度、使用频率(P0.01)显著相关。另一方面,教育者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程度感知(2.53±0.863)高于大学生评分(2.23±0.907)。(5)被调查教育者和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程度、需要程度、意愿程度评分均值均高于理论中值2.5。在教育者看来,吸引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主要是辐射面广(50.00%)和便捷性(23.53%),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工作条件限制(41.18%)、安全性低(32.35%)、教育效果不显著(23.53%),其中,安全性低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程度影响最大。在大学生看来,吸引其使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主要为便捷性(35.97%)和保密性(30.69%),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吸引力小(50.17%)、真实性低(45.21%)、安全性低(44.88%),其中,安全性低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程度的影响最大。同时,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评价,又进一步影响着双方的需求及使用意愿。(6)在教育渠道的选择上,47.06%的教育者倾向校园网站,而63.04%的大学生期望基于社交软件。同时,双方都认为网络适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55.88%,62.05%)、心理测量与评估(41.18%,71.62%)和心理咨询(44.12%,55.45%)。也都愿意接受视频(58.82%,71.29%)和图画(47.06%,66.67%)形式,并且,超过50%的大学生还愿意接受文字形式。(7)从需求的具体分布来看,网络课程中,教育者优先选择自我意识(50.00%)、职业心理与生涯规划(47.06%)、心理健康含义与发展(44.12%),而超过半数大学生选择了情绪与情感(53.14%)、自我意识(53.14%)、心理适应(52.15%)、职业心理与生涯规划(51.49%);在心理测量与评估方面,教育者和大学生都倾向开展人格测验(23.53%,42.90%),38.94%大学生还期待进一步的结果分析;在线上心理咨询中,教育者和大学生均集中选择了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41.18%,31.15%);而对于线上自助与互助的内容,29.41%教育者选择了学习与创新,22.44%大学生选择了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8)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教育者认为应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主要目标,树立以受教育者和社会为主体的价值观,坚持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论:(1)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常态,被调查大学生网络行为较为理性,且对于网络情感体验拥有正向评价。同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受众基础,并且教育者和大学生都有较强的需求和使用意愿,可见,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均比较高,且发展前景较为可观。(2)目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校园网站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在线测量与评估为主,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了解程度、使用频率、满意程度、有效程度有待提升。所以,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形式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升级空间,在教育渠道和教育内容方面,还有一些仍待发展的领域。(3)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明确规定教育工作中设备、资金、场所等基础投入条件,坚持学校党委、教育处、学生处主导,打造一支以心理学专业背景为主的人才队伍。(4)其次,应注重发挥互联网优势,依据大学生习惯上网时间段,把握推送时间节点,定向推送微信文章、微博话题、网络课程,打造口碑内容,产生热点效应,形成裂变式几何传播,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知晓度。(5)拓展广泛的教育渠道,利用丰富有趣的教育形式,提升大学生兴趣浓度。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多元需求着手,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的、深入多层次的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使用意愿。(6)最后,提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性与便捷性,以扩大覆盖面和增加使用频率,才能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同时,以大数据分析获取教育者和大学生反馈,以实现持续发展与改进。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学进;;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视域的特点与启示——基于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视域的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11期
2 霍虹;;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心理特征的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年32期
3 陆文颖;冯学强;;国内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S1期
4 张家明;王纯静;;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年30期
5 周小燕;许峰;魏晓丽;赵琳;庞宝华;常剑波;;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心理健康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年10期
6 孙喜英;;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17期
7 帅英;;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启示[J];皖西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8 李红亚;;“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J];新闻战线;2015年10期
9 马蓓颖;蓝晨思;吴亚若;綦巧红;;网络生活化下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5年05期
10 汪依桃;;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治未病”思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贝贝;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2 郑淑杰;黑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的现状与对策[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
本文编号:
2642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642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