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空间观点采择对教师共情的影响:自我表征抑制和自我视空转换的不同作用
发布时间:2021-06-27 13:08
研究分别通过刺激位置和类型操纵自我视空转换和自我表征抑制,用多维共情测验记录了97名教师的共情反应,以探讨自我视空转换和自我表征抑制如何相互作用影响教师共情。结果表明:自我视空转换促进教师的情感共情,但削弱认知共情;自我表征抑制促进教师的情感和认知共情,而且自我表征抑制能够调节自我视空转换对认知共情的作用。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由己及他共情模型的观点,有助于理解观点采择影响教师共情的机制。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 2020,43(04)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以认知共情为例的一个完整试次
本研究使用前人的实验范式(Surtees,Butterfill,&Apperly,2012),通过不同刺激位置和刺激类型的数字图片分别操纵自我视空转换和自我表征抑制。数字图片均为随机呈现。刺激位置包括桌面和墙面两个水平:被试采择出现在桌面的数字刺激需要进行自我视空转换,采择墙面刺激则不需要;刺激类型包括不一致和一致两个水平:被试采择不一致刺时的自我表征抑制较高,采择一致刺激)时的自我表征抑制较低。共有四种实验条件:桌面不一致,桌面一致,墙面不一致,墙面一致(见图1)。出现桌面不一致图片时,被试报告对方看到的数字需要自我视空转换和较高的自我表征抑制;出现桌面一致图片时,被试报告对方看到的数字需要自我视空转换和较低的自我表征抑制;出现墙面不一致图片时,被试报告对方看到的数字自我表征抑制较高,无需自我视空转换;出现墙面一致图片时,被试报告对方看到的数字自我表征抑制较低,也无需自我视空转换。2.3.2 共情反应的测量
对情感共情任务的情绪评级做2(刺激位置:墙面vs.桌面)×2(刺激类型:一致刺激vs.不一致刺激)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情感共情评定的数据结果见表2),刺激位置的主效应显著,F(1,96)=6.01,p<.05,ηp2=.06,采择桌面刺激后,被试的情绪评级(M=6.92,SD=1.20)显著高于采择墙面刺激后(M=6.80,SD=1.18)。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96)=61.83,p<.001,ηp2=.39,采择不一致刺激后,被试的情绪评级(M=7.07,SD=1.10)显著高于采择一致刺激后(M=6.65,SD=1.28)。刺激位置和刺激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96)=.78,p>.05。具体结果见图4-2。图4-2刺激位置和刺激类型的主效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村初任教师情感劳动的动因、过程及影响因素——基于对11位农村初任教师的访谈研究[J]. 梁茜. 教师教育研究. 2019(02)
[2]幼儿教师共情的负面效应: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王阳,温忠麟,肖婉婷,付媛姝. 心理科学. 2018(06)
[3]学龄前儿童分配模式的传递效应:心理理论和共情的作用[J]. 谢东杰,路浩,苏彦捷. 心理学报. 2018(09)
[4]共情与同情:词源、概念和测量[J]. 颜志强,苏金龙,苏彦捷.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8(04)
[5]基于空间的一级和二级视角转换的行为研究及理论综述[J]. 张越,葛贤亮,田志强,葛列众. 心理科学. 2018(02)
[6]共情:遗传-环境-内分泌-大脑机制[J]. 杨业,汤艺,彭微微,吕雪靖,胡理,陈军. 科学通报. 2017(32)
[7]共情与反共情的整合机制[J]. 付迪,戚艳艳,伍海燕,刘勋. 科学通报. 2017(22)
[8]教育实证研究的一般路径:以教师情绪劳动研究为例[J]. 尹弘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3)
[9]教师共情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促进:基于动画叙述模拟测量的多层线性分析[J]. 李伟健,丁菀,孙炳海,俞丽莉.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6)
[10]教师共情预测能力及其策略的现状调查与启示[J]. 陈宁,卢家楣,汪海彬. 教育研究. 2014(09)
本文编号:3252910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 2020,43(04)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以认知共情为例的一个完整试次
本研究使用前人的实验范式(Surtees,Butterfill,&Apperly,2012),通过不同刺激位置和刺激类型的数字图片分别操纵自我视空转换和自我表征抑制。数字图片均为随机呈现。刺激位置包括桌面和墙面两个水平:被试采择出现在桌面的数字刺激需要进行自我视空转换,采择墙面刺激则不需要;刺激类型包括不一致和一致两个水平:被试采择不一致刺时的自我表征抑制较高,采择一致刺激)时的自我表征抑制较低。共有四种实验条件:桌面不一致,桌面一致,墙面不一致,墙面一致(见图1)。出现桌面不一致图片时,被试报告对方看到的数字需要自我视空转换和较高的自我表征抑制;出现桌面一致图片时,被试报告对方看到的数字需要自我视空转换和较低的自我表征抑制;出现墙面不一致图片时,被试报告对方看到的数字自我表征抑制较高,无需自我视空转换;出现墙面一致图片时,被试报告对方看到的数字自我表征抑制较低,也无需自我视空转换。2.3.2 共情反应的测量
对情感共情任务的情绪评级做2(刺激位置:墙面vs.桌面)×2(刺激类型:一致刺激vs.不一致刺激)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情感共情评定的数据结果见表2),刺激位置的主效应显著,F(1,96)=6.01,p<.05,ηp2=.06,采择桌面刺激后,被试的情绪评级(M=6.92,SD=1.20)显著高于采择墙面刺激后(M=6.80,SD=1.18)。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96)=61.83,p<.001,ηp2=.39,采择不一致刺激后,被试的情绪评级(M=7.07,SD=1.10)显著高于采择一致刺激后(M=6.65,SD=1.28)。刺激位置和刺激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96)=.78,p>.05。具体结果见图4-2。图4-2刺激位置和刺激类型的主效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村初任教师情感劳动的动因、过程及影响因素——基于对11位农村初任教师的访谈研究[J]. 梁茜. 教师教育研究. 2019(02)
[2]幼儿教师共情的负面效应: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王阳,温忠麟,肖婉婷,付媛姝. 心理科学. 2018(06)
[3]学龄前儿童分配模式的传递效应:心理理论和共情的作用[J]. 谢东杰,路浩,苏彦捷. 心理学报. 2018(09)
[4]共情与同情:词源、概念和测量[J]. 颜志强,苏金龙,苏彦捷.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8(04)
[5]基于空间的一级和二级视角转换的行为研究及理论综述[J]. 张越,葛贤亮,田志强,葛列众. 心理科学. 2018(02)
[6]共情:遗传-环境-内分泌-大脑机制[J]. 杨业,汤艺,彭微微,吕雪靖,胡理,陈军. 科学通报. 2017(32)
[7]共情与反共情的整合机制[J]. 付迪,戚艳艳,伍海燕,刘勋. 科学通报. 2017(22)
[8]教育实证研究的一般路径:以教师情绪劳动研究为例[J]. 尹弘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3)
[9]教师共情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促进:基于动画叙述模拟测量的多层线性分析[J]. 李伟健,丁菀,孙炳海,俞丽莉.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6)
[10]教师共情预测能力及其策略的现状调查与启示[J]. 陈宁,卢家楣,汪海彬. 教育研究. 2014(09)
本文编号:3252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252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