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视角下流动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社会化视角下流动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摘要】: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农民工举家迁移到城市务工,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值得关注。农民工子女良好的社会适应与其所处的环境中社会化所必需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是农民工子女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关注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就必须要关注社会化主体对其发挥的作用,探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对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影响。应该倡导社会化主体之间的良好互动,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依靠社区教育,为流动农民工子女提供社会支持。
【作者单位】: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系;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社会适应 社会化
【基金】: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科技项目资助(编号:10K—012)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务工,出现了农民工举家迁移的趋势。一个新的群体———流动农民工子女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调查显示,随迁农民工子女多达1400万,这意味着,每8个城镇儿童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1]。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进忠;;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探讨——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曾守锤;章兰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意义[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追踪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王璐;田殿山;;农民工子女教育:社区教育新功能[J];青年探索;2008年02期
5 沈之菲;;在互动中适应 在融合中成长——外来农民工子女在上海学校适应问题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10期
6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年04期
7 潘旦;王新;;基于融合教育视角的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4期
8 黄兆信;潘旦;万荣根;;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概念、内涵及实施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8期
9 谭千保;刘志军;;论学生学习环境满意度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许传新;;教师接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公立学校的一个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柯进;[N];中国教育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亚玺;北京市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丽娟;;社会支持和打工妹的城市融合[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 许丽明;;基于多层次分析框架的农民工城市融合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3 安同侃;;城市郊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社会网络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4 王文波;袁田田;高雨婷;林波;;农民工流动影响因素及流动效应的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5 夏延芳;;农民工问题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2期
6 吴云超;金彦平;;基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耦合视角下的农民工就业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0年22期
7 宋国恺;;分群体分阶段逐步改革农民工体制问题——基于农民工分化与社会融合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刘亚平;刘琳琳;;农民流动的现实图景与前景展望——以M村农民流动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胡玉萍;;留京,还是回乡——北京市流动人口迁移意愿实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10 胡科;黄玉珍;金育强;;关于农民工体育责任主体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洋;;北京外来人口转移流动的机制研究[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丁未;田阡;;新媒介技术的使用与流动人口社会关系研究——以深圳石厦村湖南攸县籍出租车司机为个案[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3 张云武;;当代城市居民社会关系的实证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云武;;中国的社会流动与流动者的关系网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泉超;;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小娜;;贵州省外出务工农民工社会流动问题研究——以贵州在温州的农民工为例[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罗艳萍;;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郑晓茹;;第二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分析——基于贵阳市南明区的调查[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杨云彦;程广帅;;迁移预期、社会支持与能力建设——基于丹江口库区待迁移民的调查分析[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10 陈萍;;我国农民工的城市适应[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钦约;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家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4 孙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戴为;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农民流动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世勇;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返乡农民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滕姗姗;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谢勇;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晓梅;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斛建军;农民家庭社会支持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郑木溪;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赵泓;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岩;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外来务工青年生存状况调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张学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建宁;昆山市农民工体育活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张洪菊;秦皇岛市流动儿童自我意识、社会适应发展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冠华;福建省流动人口管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郭霞;网络报道对女性外来务工人员形象呈现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军;不同居住类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一舵;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再认识[J];东南学术;2001年06期
2 李红婷;;城区学校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的人类学阐释[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3 熊少严;;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整合与学校教育的指导策略[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4 史晓浩;王毅杰;;流动儿童城市社会适应结构与策略选择——以个案叙事中时间指向为视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申振东;乔姗姗;方苏;朱汶龙;;进城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生活研究综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范先佐;;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宋蓓;;农民工子女社区保护与城市融入的对策研究[J];江淮论坛;2006年04期
8 ;全国22个省市26个单位24013名城市在校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独生子女精神卫生问题的调查,防治和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J];上海精神医学;1992年01期
9 杜文平;流动人口子女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11期
10 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黄胜利;[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敏;儿童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个性特征和人际关系因素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伟梁;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南;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实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胡韬;流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阳;;浅谈如何令城市中农民工子女更好的融入社会[J];法制与社会;2009年02期
2 陈怀川;;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不良适应的社会学分析[J];兰州学刊;2006年05期
3 贺青;;用爱托起农民工子女的未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5年11期
4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解读[J];农家顾问;2006年06期
5 方立新;;让孩子们“双输”的“探索”[J];教育;2006年11期
6 刘少冲;张青松;陈丽;;四川农民工进城务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省情;2007年06期
7 杨宜勇;邢伟;;农民工流动就业趋势探析[J];中国劳动保障;2007年07期
8 鞠维强;;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之破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21期
9 李明;;困难农民工子女可申请助学金[J];农村科学实验;2007年09期
10 于建嵘;;切实保障农民就业十大权利[J];农村工作通讯;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振华;吴晓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贵阳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访谈[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黄莉;;努力造就我国高素质劳动后备军——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3 刘桂桂;聂独席;;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思考——以贵阳市为例[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柠;;论广州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基于教育政策执行的视角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淑琼;;试论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6 郭雁;;关爱农民工子女 构建和谐校园[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7 孙宏艳;;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与权益保护[A];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8 侯晓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预防农民工犯罪对策探析[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9 袁连生;付尧;李奇;;北京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袁连生;;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改革[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卫国;善待农民工子女是城市的品质[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戚海燕;让24万农民工子女上学无忧[N];北京日报;2004年
3 冯琳;取消借读费农民工子女缘何难露笑容[N];中国工商报;2004年
4 肖玉保 吴铎思;农民工子女暑期安全亟待关注[N];工人日报;2004年
5 刘巍;关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思考[N];黑龙江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尹晓华 实习生 宋姣;农民工子女上学咋那么难[N];四川日报;2004年
7 刘万永;帮助农民工子女就是帮助我们自己[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彭世松;“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负重前行[N];湘声报;2005年
9 记者 田玲翠;农民工子女就读不收杂费借读费[N];文汇报;2006年
10 记者 张茁;金秋助学[N];吉林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陈小华;城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博弈的利益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潇;劳动力更替的低成本组织模式与阶级再生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江宇;家庭社会化视角下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9 陆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联结性的发展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聂真新;论身体与体育教育[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亚辉;80后来沪务工青年社会适应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邓玉平;职业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初步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3 何亚玺;北京市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卢月娥;听觉障碍中学生社会适应发展特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 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彩丽;三种类型社会退缩幼儿社会适应状况的个案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7 何文广;青少年亲子冲突处理策略与其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8 焦蒲;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9 郑恒峰;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余文龙;大学公寓园区学生自治问题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00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600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