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研究者深度介入下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发展
本文关键词:教育理论研究者深度介入下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发展
【摘要】:如果将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实践与理论探究放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开展教育研究框架以及理论者"深度介入"中小学教育实践变革的背景下考虑,可以形成对教师实践共同体发展的新认识。具体来说,理论者的深度介入可以为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发展提供理论参照、凝炼核心价值观、提升交流品质、形成发展的抓手、提升发展层次。当然,在理论者深度介入的不同时期(初期、中期、成熟期),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发展应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作者单位】: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教育理论研究者 深度介入 教师实践共同体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中校际共同体建设研究”(10YJC88013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实践与研究备受关注,大大深化和开拓了人们对有关学校变革、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的认识与视野。但就已有研究来看,存在以下不足:(1)大量研究是关于教师实践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作用等“静态”性的描述,对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缺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叶澜;李政涛;吴亚萍;;学校转型性变革中的评价改革——基于“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中期评估的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07期
2 伍红林;;中小学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转化——基于教育理论研究者介入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22期
3 孙元涛;;从“捉虫”效应与“喔”效应说开去——关于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的理论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12期
4 叶澜;;大学专业人员在协作开展学校研究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伍红林;合作教育研究中两类主体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虎林;;文化差异与融合:U-S合作的基础与追求[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3期
2 卜玉华;;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创建的思想路径[J];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09期
3 刘春;杨小微;;2005~2010年中国学校领导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4期
4 高金锋;;我国学校变革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教学与管理;2010年34期
5 张向众;;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评价改革问题及析因[J];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6 杨小微;;教育学研究的“实践情结”[J];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7 王凌;陈瑶;;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基于云南农村学校改革个案的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8 吴康宁;;从利益联合到文化融合:走向大学与中小学的深度合作[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龚春燕;熊德雅;胡方;;中小学特色学校评价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9年Z1期
10 汪明帅;胡惠闵;;教育行动研究中的合作:为何与何为[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伍红林;合作教育研究中两类主体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向众;学校转型时期的教育评价功能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严玉萍;中美教师评价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佳;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洋洋;不同类型学校合作伙伴关系的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谭琳;课堂教学动态生成中的阻抗与转化思路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杨雪;基于对话精神的课堂评价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梅景;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梁玲;美国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实践探析[D];西南大学;2010年
7 周维莉;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晁利花;民族小学办学理念构建策略探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陈莹;有效的大学—中小学合作个案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10 付莉;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伟;一个“劳而无功”的虚假性命题——评“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之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2 卢乃桂,操太圣;立法者与阐释者:大学专家在“校院合作”中角色之嬗变[J];复旦教育论坛;2003年01期
3 陈桂生,胡惠闵,黄向阳,王建军;“教育研究自愿者组合”的建构──“合作的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4期
4 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5 操太圣,卢乃桂;院校协作脉络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赋权与规训的争拗[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6 李政涛;;论教育研究的中国经验与中国知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7 李政涛;;论教育理论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的交往与转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8 伍红林;;论“深度介入”式的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9 王攀峰;;教育中的非介入性研究:理论与方法[J];教育科学;2008年04期
10 李政涛;;论教育实践的研究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常泰;关于大学—中小学伙伴合作机制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孟海峰;;从“纵向从属”到“同行伙伴”——论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的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10期
2 任永泽;;教育理论研究者应怎样生产教育知识[J];教育导刊;2009年12期
3 张平;朱鹏;;教师实践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4 伍红林;;论“深度介入”式的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5 刘学惠;申继亮;;教师学习的分析维度与研究现状[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新燕;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群体中的性别差异[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465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646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