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本文关键词:同伴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大学生同伴关系问题是大学生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常感到困惑的问题,也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经常面对的棘手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同伴关系现状分析入手,对影响大学生同伴关系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说明同伴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并提出了通过改善同伴关系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对改善大学生的同伴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有益探索。
【作者单位】: 内蒙古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同伴关系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分类号】:G444;G645
【正文快照】: 一、大学生同伴关系现状分析(一)同伴关系的含义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化起着主要的作用,尤其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社会能力、满足社会交往需要、获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朝霞;关于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的进展[J];阴山学刊;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启元;谈当前女大学生的心理冲突及其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郑传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蔡文庆;高职学生心理档案初探[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李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探索[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罗伟明;;医学毕业生消极就业心理现状及其疏导[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李强;;高等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才智;2008年05期
7 王雅春;;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素质提高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郭莉;李雄;;从心理健康标准的局限性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9 张旭东,李志,伍安春;农村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健康人格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10 刘士辉;;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时代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体辅导员;;华侨大学90后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2 李旭珊;娄秀红;;同伴关系与大学新生适应[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施钢;宋京晶;周蜜;;团体辅导在经济困难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肖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特点及其利用[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玲;李雄鹰;;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应对[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丽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任弘;体质研究中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4 黎琳;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丹;知识女性对“全职太太”角色认同意向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2 霍青华;儒家君子人格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3 方颖;心理辅导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4 廖峻;工读生应对方式、自我效能与同伴关系的特点及干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一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6 黄大志;拓展训练对大学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俊;贵州省“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D];遵义医学院;2010年
8 孙军妍;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0年
9 韩中敏;大学生人格缺陷反思及健康人格教育[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10 汤耀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邹泓;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伴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李德显;学生互动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2期
3 邹泓,林崇德;青少年的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2期
4 陈欣银,李伯黍,李正云;中国儿童的亲子关系、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年03期
5 李淑湘,陈会昌,陈英和;6,
本文编号:664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664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