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西藏班(校)藏族学生跨文化成长的社会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论跨文化学校管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08年
内地西藏班(校)藏族学生跨文化成长的社会化研究
郭龙岩
【摘要】: 西藏从封建农奴制社会起,直到1951年和平解放前夕,广大普通民众被完全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机会只为特权阶层所享有。因此也就造成了旧西藏教育水平极其低下的状况。以致我们常常会在许多文献中读到,1951年,西藏“只有6所旧式官办学校和少量家塾或私塾馆所,共有学生2000人左右,文盲占总人口的95%”。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社会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历史起点低,西藏自治区仍是我国一个极不发达的地区。长期以来,国家投资和对口支援省(市)的无偿援助对西藏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西藏人才匮乏,本地培养的人才远不能满足西藏改革发展需要的情况,做出利用内地较好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在内地省市办学,帮助西藏培养人才”的决策。从1985年起,每年选送1300名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小学毕业生到内地各省、市中学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别进入大中专院校深造,毕业后返回西藏工作。这就是具有我国民族教育里程碑意义的内地西藏班(校)教育政策的由来。 这一政策实施至今,数以万计的西藏农(牧)民子女成为受惠者,奔赴内地求学,经历了7-14年跨文化成长的社会化经历。探析他们跨文化社会化的特点,是论文研究的主旨。 论文基于社会学的视角,先对社会化理论研究、我国现有涉及西藏藏族学生和内地西藏班(校)教育的研究文献做了检索和评述;继而详细分析了内地西藏班(校)教育的办学和发展特点;并结合160份调查问卷,运用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民族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和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客观地分析了以藏族为主体的内地西藏班少数民族学生在异地求学的跨文化成长特性;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客观思考,探索并总结他们的预期社会化与跨文化因素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此外,对内地西藏班(校)教育的办学效益也作了简要评价,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75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扬举;杨振宁的跨文化生活经验[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胡强;开启跨文化交际大门的钥匙——评唐德根教授的《跨文化交际学》[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5期
3 祝学庄;航海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及跨文化的意义[J];交通高教研究;2001年01期
4 张玉堂;论跨文化学校管理[J];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04期
5 周晓琳;跨文化素养与外语教学创新[J];台州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尧旭华 ,胡英娣;跨文化品牌塑造的限制因素[J];公关世界;2002年03期
7 侯鹏;文化差异和语用交际失误[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8 郑宏伟;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文化透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9 姚尚建;论跨文化公共行政[J];学术研究;2005年01期
10 周莹,潘凤珍,唐剑岚;维汉9~12岁儿童数学能力的比较与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耀昌;;“滑铁卢”意味着什么——跨文化、跨门类作品解读中的主体[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罗明江;;英语阅读教学与大学生跨文化素质的培养[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3 张恒升;申继亮;;跨文化情境下创造力测验独特性维度计分的探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何洁;徐琴美;;中国和美国四个月婴儿生气情绪的比较[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刘曦;张建新;;项目功能差异在跨文化问卷分析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陈彦会;;从跨文化的角度论思维模式对语篇翻译的影响——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祝酒词的译文与原文对比为例[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范晓;王永平;;借鉴跨文化管理模式,提升跨文化管理能力[A];华北、东北地区2007年度烟草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吴传东;官尚民;朱国钦;黄进弟;梁振卓;杨志清;李文林;杨英杰;陈纪文;邢云;;三亚市羊栏镇回、黎、汉神经症流行学调查[A];第四届文化精神病研究报告选编[C];1993年
10 滕树立;;从苗语和英语的某些对比看跨文化的学习[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许川;[N];经济观察报;2004年
2 向春玲;[N];学习时报;2004年
3 邓艮;[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王晶;[N];经济观察报;2004年
5 上海 殷国明;[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赵振祥 胡颖华;[N];文艺报;2004年
7 清华大学 王晓朝;[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关慧;[N];人民政协报;2004年
9 记者 高珊 通讯员 陈淼;[N];人民铁道;2006年
10 孙惠柱;[N];文汇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冯冠军;坚守与超越[D];新疆大学;2006年
4 刘杰;全球化境域中的跨文化管理[D];苏州大学;2003年
5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金海;蒙古神话的文化解读[D];内蒙古大学;2005年
7 蔡琼;中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文化转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王维;践行渐进西藏班[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牛竞凡;对话与融合的艺术[D];复旦大学;2006年
10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龙岩;内地西藏班(校)藏族学生跨文化成长的社会化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2 谌岍;国际化企业的跨文化团队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彭迪;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台资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井上博文;企业文化会超越国家文化吗?[D];四川大学;2005年
5 谢萍;小学英语课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目标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彭芸;中法葡萄酒跨文化构想[D];中山大学;2010年
7 汪冠林;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在中国的希望和挑战[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俊捷;汉英企业篇章的跨文化对比分析及山东企业篇章的英语翻译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金国红;《案例》:广州生力碑酒有限公司——成功的跨文化市场营销[D];暨南大学;2000年
10 吕洁;论译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论跨文化学校管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7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37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