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澳大利亚学校管理的深度分权

发布时间:2016-11-02 14:21

  本文关键词:澳大利亚学校管理的“深度分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澳大利亚学校管理的“深度分权”

这种“深度分权”有什么具体做法,它将给教育管理带来哪些变化,学校能够从这种变化中会得到哪些收益,本文给予了介绍和分析。

一、州一级教育管理权的下移

澳大利亚学校管理权的下移开始于八十年代末,主要措施是进行教育管理组织的调整和重组,然而一开始,所谓的组织调整和重组,其结果就不尽人如意。因为权力的下移不仅带来了机构的更加臃肿,而且学校也没能由此获得更多的自主权,而改革的目标,即为学校提供更直接的服务却基本上没有达到。

新南威尔士州的改革可以概述如下:

其一,进一步将管理结构扁平化。1995年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针对学区一级。原来处于中间层次的20个学区被划分为40个更小的学区,这些新学区现在覆盖的学校数大约为55所,这样产生的变化是,中间管理层得到了加强,学校得到的咨询和服务机会增多,学校与政府管理部门的沟通也更为直接,整个管理结构也随着中间层的加强而显得更加扁平化了。

其二,削减教育行政机构的编制总数。在澳大利亚,学区并不与地方政府一一对应,学区实质上州教育行政部门的派出机构,因而学区的编制数和州学校教育部的编制数是统一计算的,人员的薪水也是统一支付的。编制的削减自然意味着行政开支的减少。

其三,增加教育顾问和教学专家的编制数。顾问和专家数的增加,目的是很明确的,它不仅意味着增加对学校服务的数量,而且意味着提高对学校服务的质量。关于这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编制急剧减少的情况下,反而增加了教学服务官员的编制。如果从州和学区两级来看,编制削减更多的是州一级;从普通管理职位和高级管理职位的对比来看,高级管理职位的削减幅度更大。二是从新学区的人员组成也可以反映出政府服务意识的加强。每一学区有学监1名,课程(含识字、识数)咨询员不少于4人,负责技术咨询、学生事务、家庭联络、特殊教育、教职员事务的管理人员各1人,负责学校人事、工资、维修和卫生清洁的官员若干名,以及根据本学区特殊情况而特别配置的特殊顾问和特殊管理人员编制等。

其四,通过程序化管理节省人力提高管理效率。所谓的程序化管理,指的是目标设计的明确度高、目标实施的操作性强和对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评估的标准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于1995年开始的“教育优先发展目标”,即州政府为下一年度设计的学校发展和改革目标。o让学校变得更安全更愉快(包括培训和支持教师、推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供课堂教学咨询、降低学生的缺勤率以及学校环境的安全、卫生和健康等子目标);?以优异为目标(包括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学改革、Eltis教学质量标准框架的应用、提高职业课程的标准和适切性、改进高级学校证书,相当于完全中学毕业证书等);?课堂教学的高技术化(包括为学校提供更多的计算机、使所有的学校与Internet连网、培训计算机教师、培养学生的上机能力等子目标);?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公平的机会。其次是将很多管理事项纳人一定的规范和框架之中。就经费分配而言,经常性经费主要以注册学生数为基准,政府应该下拨多少经费给学校,学校可以获得多少拨款,只要知道了生均经费拨款标准。

其五,将学校外的管理方式引进到学校管理中。近几年来,州学校教育部越来越多地用项目管理的形式来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常常由学校提出,这样主动权交给了学校,学校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很多项目不仅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具有独创性。

二、权力下移与学校管理的变化

上文的叙述足以反映澳大利亚州政府下放权力的决心,同时保证权力下放的“动作”也很有力度。或者说学校的自主权提高了多少,增加了哪些?

其一,学校的工作主动性得到了激发。虽然学校管理的工作量有了明显增加,由于学区和州教育行政机构不再像以前那样“发号施令”,学校突然发现“路标”和“向导”消失了,面前不 再有人告诉你走东还是择西。如果说州一级的优先发展目标可用作“路标”的话,那么现在

却不见“向导”了。学校要发展,得自己制定远景规划( Mission),得思考本学校的办学思想,得制定具有特色的年度优先发展目标( Priorities)。而这些在以前学校是可以不做或可以少做的。学校要发展,光依靠经常性经费的拨款已经不够了,他们得寻找更多的财源。为

此,就得思考、设计并向特定部门申请具有竞争性的项目,就得与社区沟通,为社区提供更多更 好的服务,并想方设法争取家长的支持,而这些工作在过去也似乎不完全在学校管理的范畴之 内。学校要发展,自然离不开前面的两个前提,但更重要的是学校在“消耗”了诸多教育资源以后,能够并有必要向外界有一个“说法”,这不仅需要学校实实在在地“干”出成绩来,而且要借评估等机会扩大学校的宣传。

其二,学校校长的工作职能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校长职能似乎更多的局限在学校范围之中,更多的体现在教学管理之上,而教育管理权力的下移却使得当今的校长职能发生了变化。为了与社区、家长甚至还有毕业生用人单位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了更好地宣传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物质与非物质的支持,校长的精力就不得不更多地向校外分配;而从另一方面看,学校的主要工作虽然是教和学,教和学的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可是改革已经迫使校长的手向外伸出,无奈只好将其托付给副校长和教导主任这就是说校长已经把学校管理之中最核心的内容推到最高议事日程以外,此事是对是错,尚难给予公论。

其三,权力下移推进了多样化教育的继续发展。教育的多样化可分为两个方面来谈,一是传统的积淀,一是现在的开拓。前者乃改革之前所形成,比如,多样化的学校类型,在拥有488所中学的新南威尔士州,就有99所SSP学校,而这种学校又可分成技术、语言、学术选择性、表演艺术、创造性艺术、农业、体育中学等,以及高中后两年单设的高级中学等;而后者现在的开拓则是这次权力下移的直接产物,它的很多改革不是指向于学校的“外部形象”,而是扎根于“内功的磨炼”,改革的幅度虽然不大,但却不乏深刻性。

三、结语

学校各项改革的蓬勃发展说明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热情的高涨,而高涨的热情来自于学校自主权的扩大和学校管理责任的增加。上述事例无不说明,要真正推行改革,把改革推向深人,就不能没有“深度的放权”。而要实现“深度的放权”,政府部门就有必要采纳切实有效的措 施作保证。可以说,澳大利亚的经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然而,我们又必须看到,“深度分权”不仅仅意味着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精简,也不仅仅意味着管理权力的再分配,它意味着政府要 把服务学校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深度分权”也不仅仅意味着学校可以享有更多的自主权, 更不意味着学校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相反它意味着学校将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意味着学校 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奋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深度分权”意味着将学校的办学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政府只负责规范化评估的部分,而将过去难以评估的内容交给了家长和社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家长和社区的评估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是有区别的,它不仅是全时空的,而且是立杆见影的,你若办不好学校,家长自然就会择他校而就。因此,“深度分权”带给校长的是更多的坐立不安,带给学校的是更激烈的竞争。当然,激烈的竞争会不会发展到过分的地步,或者说这种竞争应不应该成为学校生活的主流,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可能会有助于 “深度分权”的健康发展。而“深度分权”到底是利多弊少,还是利少弊多,或者说,“深度分权”能不能成为教育管理发展的共同趋势,更是值得我们继续关注的。

校本管理策略

一、校本管理产生的背景

l校本管理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育改革分为社会、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三个层面,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育教学活。当教育教学活动为适应教育质量提高的要求而进行改革时,如果学校管理仍是原有模式,那么,教育教学改革就会因得不到学校管理层面的支持而无法进行。因此,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技术层面进行变革,这就要求学校管理的变革,即将以往的外控式管理方式转变为以学校为本位的校本管理。

2.校本管理是现行学校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行学校管理制度存在着以下严重问题:一是现行学校制度特别是现行学校的评价制度有一负面导向作用,导致了现代教育理念难以指导改革就会因得不到学校管理层面的支持而无法进行。因此,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技术层面进行变革,这就要求学校管理的变革,即将以往的外控式管理方式转变为以学校为本位的校本管理。2.校本管理是现行学校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现行学校管理制度存在着以下严重问题:一是现行学校制度特别是现行学校的评价制度有一些负面导向作用,导致了现代教育理念难以指导教学;二是制度因素导致部分学校的人力资源、设备设施资源等方面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学校效能相对较低;三是在现行学校制度中缺少对校长的有效的制衡、监督机制,教职工难以有效地介人学校管理工作;四是学校不能与家长沟通,使家长难以有效地参与、配合学校管理学校教育。这些问题都与现行学校管理制度的相对落后、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尚未系统建立有一定的关系。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建立适 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校本管理顺应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

3.校本管理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素质化的趋势。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主题词是卓越教育的话,那么90年代则是素质教育。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高青少年一代的整体素质。界各国已形成如下共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杰出的高级人才,而且取决于亿万国民的素质。既要有一大批杰出的高级人才,又要有优良的国民整体素质,这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使教育真正成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有力的因素,对人的发展起正面效应作用,就必须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走质量内涵发展道路,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教育工作。校本管理思想的提出,正是适应了当代教育素质化的发展趋势。

二、校本管理的基本内涵

笔者认为: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思想和模式,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策略,它将渗透到学校各项管理活动之中。它是以学校为本位、以发展为宗旨,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具体来说,一是校本管理以学校为基点,学校的发展设计、各项活动的开展、各种问题的解决都给予学校本身,而不是来自外部;二是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即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把人放在中心位置,做到学校为人、学校靠人,要在管理中发扬民主,和谐合作;三是校本管理应体现学校全员参与管理。学校的所有成员应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校外一些热心人士。他们对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有效性,并有助于增强学校成员的凝聚力。

三、实施校本管理的策略

实施校本管理,必须结合实际,立足学校,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真正给予的办学自主权外,还要从校管理层面上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应放首位

校本管理归根结底是人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从督导评估入手,改革学校教育评价,以适应校本管理的需要,在评价观念上实行四个转变,即从“物本评价”向“人本评价”观念的

变,从“封闭评价”向“开放评价”观念的转变,从“静态评价”向“动态评价”观念的转变,从“监督评价”到“服务评价”观念的转变。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改革学校的督导评估工作,保障课程改革的深人推进,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学校整体工作的纵向比较上、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上、学校特色的形成与体现上,避免简单的分数累计,避免绝对化的结果对比,力戒把简单地查看材料等同于对一所学校全面客观的质的评价,以促进“校本管理”的健康发展。 2,转变校长观念,增强校长决策意识,确定有自身特色的学校发展理念和模式。

校长是学校组织、管理者,更是学校的决策、计划者。他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教育行部门的指示,结合学校实际提出有自身特色的学校发展理念和模式,对学校发展做出有价值的选择,提出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前景”和优化目标,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确定最佳的发展方案。校长还应当更多地成为教育改革的促进者和管理者,而不是教学领导。教师应在课程和教学方面发挥领导作用。笔者在走访了实施校本管理成功的一些学校后发现,在积极改革的学校,校长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校长不再是教学领导,而是教学的促进者。

3建立董事会并确立其法律地位是学校实施校本管理的制度保证

校本管理意味着学校作为办学主体,享有办学自主权,其内涵是使学校成独立的法人,既是学校产业的所有者,又是学校的管理者。董事会作为学校的最高权力决策机构,有利于形成民主决策,体现集体领导,更好地运用办学自主权。校长在董事会集体领导下,执行董事会的决议,负责学校具体管理,有利于集中精力做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

4.增强开发意识,充分挖掘、利用并优化组合

学校的人力资源学校管理是对学校各种资源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的过程,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以获取成效的过程。而校本管理尤其注重挖掘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注重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校自身的人力资源。学校管理的效益取决于学校各种资源的开发及其优化组合。在学校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一种能动性的而不是被动的弹性资源,并处在发起、操纵和控制其他资源的位置上,在各种资源中占据主导地位。人力资源又是一种可能自身增值的资源。人

5.开发校本课程,从教学基础上落实校本管理的有效实施

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权主要掌握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随着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不断深人,课程管理统得过死的弊端日益凸现。有识之士认为,校本管理的教学基础就是实施校本课程,即,学校从自身办学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发展需要,自主设置和处置课程,包括确立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定课程的类型和结构、实施课程计划、进行课程评价等等。只有实施校本课程,才能使校本管理的理念深人学校、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校本管理的基本理念与运作模式

(一)校本管理的基本理念。校本管理与传统的学校管理是不同的,传统的学校管理是外部控制管理,而校本管理则把学校作为真正的办学和管理的主体,发挥学校成员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自主性。校本管理将教育行政权利下放到学校,强调学校应是发展的主体,是一个自我管理的系统,学校应有权制订办学方针、教学目标和管理策略,有权分配人力和物力资源,有权根据实际需要解决面临的问题。

2.分权性。校本管理认为学校管理和教学活动难免会碰到问题和困难,学校应该有权及时有效地解决所发生的问题。因此,强调管理过程中的灵活性、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差异性。校本管理认为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学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用一种标准的结构来管理所有的学校是不实际的,学校组织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自己管理,,发展和制订出自己独特的教学和有效管理学校的策略。

4.创新性。校本管理强调人在组织中的作用,并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被激活,就会释放出无限的能量,人不但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有发展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将随着管理的不断深入越发显示出来。

(二)校本管理的运作模式。莫菲和贝克认为,校本管理有三种模式:行政控制模式、专业控制模式、社区控制模式。 雷斯伍德在对以上三种形式的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

础上认为,校本管理还存在第四种模式,即专业人员、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之间的平衡模式。以下对这四种形式进行说明:

1行政控制校本管理模式。是指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有最终决策权的一种决策模式,这种模式是增加校长在财政、人事和课程领域的决策权。校长需要向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咨询,但决定权在校长,学校董事会的建立就是为了给校长提供咨询。

2.专业控制校本管理模式。是以教师为主的决策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校委员会拥有决策制定权,尽管家长、学生、管理部门代表通常参与学校委员会,但教师所占的人数比例最大。

3.社区控制校本管理模式。是以家长、社区成员意愿为主的一种决策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家长和社区掌握学校的财政、人事和课程领域的决策权,从学校外部来说,学生家长有更多的选择学校的权利。

4.均衡控制校本管理模式。是均衡考虑各方面意愿的一种决策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无论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有权在预算、课程和人事等方面作决策。学校委员会拥有决策制定权,其人员构成在学校人员与家长或社区人员之间保持平衡。

关于我国实施校本管理的思考

西方一些学者在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实施校本管理的学校进行深入调查后发现,尽管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我国有着有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国情和管理体制,因此在吸收借鉴西方校本管理改革经验时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比较两种体制。我国中小学实施的校长负责制与西方的校本管理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借鉴校本管理时,应注意其与校长负责制的比较,将其优势充分发挥,对我国的校长负责制进行改造,杜绝不合实际的对校长负责制的全盘否定,与对校本管理的直接移植。

(二)明确三个问题。校本管理的实施各个国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各不相同,如加拿大的财政权下放、英国的直接拨款学校和地方管理、新西兰的财政权利下放和地方化的管理、美国的选择和地方决策、澳大利亚的地方预算与社区参与等。但归根到底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即①权利下放给谁;②下放哪些权利;③如何规范运用下放的权利。我国在借鉴校本管理时,应着重明确这三个问题,结合自身的行政体制和管理体制,做出适合的选择。

(三)理顺三对关系。校本管理主要涉及三对关系,即政府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和社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与政府关系上,政府应转变职能,由指令型向服务型转变,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格局;在政府与学校关系上,应实行“政校分离”,给学校以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创建学校与政府的平等的契约关系;在学校与社会关系上,应加大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尊重学生与家长,塑造新的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建立规范的教育市场。

校本管理的问题所在

以下我们就“校本管理”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分别说明:

1.由于学校支持不足而产生的问题

社会上,甚至于一些教育行政机关对校本管理极力推崇,但是落实到一些具体的学校,往往对“新措施”的反应冷淡,其中关键的原因是上级教育部门没有提供足够而又实际的支援。比如某些地区政府只提供了有关“校本管理”的文件以及一些理念,提出一些建议和目标,它督促学校按照一些新的措施去进行学校管理改革,但实质上的支援少之又少。当学校实行了“校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农林牧渔、求职职场、教学研究、经管营销、人文社科、计划方案、工程科技、高中教育以及澳大利亚学校管理的深度分权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澳大利亚学校管理的“深度分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21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621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1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