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化人格理论视野下小学性别教育的思考
本文选题:双性化人格 + 性别教育 ; 参考:《教学与管理》2013年21期
【摘要】:正心理学研究指出,传统单一的性别角色模式是不尽理想的,过于男性化的男人和过于女性化的女人,其智商、性别等方面发展均比较片面。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面对复杂的工作和人际环境,需要一种更有利于个人潜能充分展现的性别角色模式,双性化人格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而人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化行为的形成,尤其与儿童时期的性别教育密不
[Abstract]:The study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oints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single gender role model is not ideal. The men who are too masculine and the women who are too feminized have a one-sided development in intelligence quotient and sex. Especiall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 the face of complex work and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 we need a gender role model that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full display of individual potential. The theory of bisexual personality provides us with a new way of thinking. However, the formation of gender roles and sexist behaviors is especially closely related to gender education in childhood.
【作者单位】: 四川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分类号】:G47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方强,郑寒芳;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4期
2 盖笑松;王晓宁;张婵;;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王亚东;;论双性化人格的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韩爱晶;;双性化教育——一种家庭教育的新理念[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俞明雅;;“男生危机”引发的教育思考——从家庭、社会角度的审视[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召伦,李晓明;医学心理学的新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叶琴;刘爱花;;从阿德勒的人格理论谈心理健康与治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3 钟华丽;;海子诗歌田园情结成因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陈宗俊;;海子与李贺爱情诗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聂大海,吕蓓蓓;个体心理文化与第二语言习得关系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04期
6 吴建平;;生态心理学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赵海燕;;西方心理学理论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2期
8 王红瑞;孟发军;;学校体育视野下的双性化人格养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李法宝;;论医学科普期刊的健康传播[J];编辑学报;2010年01期
10 刘莉琼;从格式塔意象看古诗《江雪》的翻译[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秦金亮;;心理学史编纂中的方法论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马艳云;;西方学习动机理论的发展演变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马艳云;;视觉搜索不对称性研究的发展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李建明;朱亚宗;;爱因斯坦与皮亚杰认识论思想之比较[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李晓明;任慧;;不公平竞争与犯罪——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犯罪深层次原因探讨[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杨硕;进化心理学的人类学哲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4 熊韦锐;正念疗法的人性论迷失与复归[D];吉林大学;2011年
5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潘永兴;激励教育的理论诠释与实践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将;个体心理学的思想谱系与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2年
8 舒跃育;心理动力系统与心理学的目的论原则[D];吉林大学;2012年
9 邓铸;问题解决的表征态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安徽省非体育类在读研究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秦峗;“来访者中心”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马立丽;元认知干预技术与系统脱敏疗法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差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威;空白罪状与罪刑法定之冲突及其解决路径[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孟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校园心理环境优化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丽莉;如何培养孤儿学生的阅读能力[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彩霞;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维;环境艺术的设计效用理论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9 陈桃花;浅谈中学英语教育中的人格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董昌秀;格式塔异质同构论视域下的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锦华;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陈剑梅;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葛鲁嘉,陈若莉;新时期女性的心理成长与心理建设[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4 邹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5 张淑燕;赵继伦;;和谐社会构建与情感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盖笑松;杨世君;孙蕾;;中国儿童的入学准备:问题分析与促进途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李刚,张树光,周殿学;中日两国大学生体格及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8 杨玲,王雄雄;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05期
9 王志刚;;浅论家庭中父亲教育的缺失[J];甘肃农业;2006年05期
10 冷东;理想完美人格的追求——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双性同体”[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余小芳;性别角色的鉴定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闻明晶;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韩爱晶;中学生双性化人格与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许婵贞;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自我价值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琴;;单一性别教育的再度兴起——以英、美、澳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12期
2 李方强,郑寒芳;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丁利民;徐晶;毛剑玲;;为男孩女孩开设的性别教育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08期
4 梁青;;对儿童性别教育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0年02期
5 章立明;;青少年性教育中的健康教育与性别教育[J];中国性科学;2010年04期
6 郑新蓉;;儿童性别与性格养成[J];父母必读;1998年01期
7 方刚;;将性别教育引入学校性教育的思考[J];中国性科学;2007年10期
8 郑新蓉;悄悄话大声说[J];少年儿童研究;1997年04期
9 丁利民;;为小学男孩女孩开设的性别教育课程[J];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10 方刚;;台湾校园里的性别教育[J];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戴美林;慈建芳;;初中生双性化人格与交往归因特点的相关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章志光;季慎英;王广才;;个人在班级集体中的地位及其对品德影响的心理分析[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3 张庆林;谢光辉;;28名中国大学生实用科技发明大奖赛获奖者的人格特征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4 罗晓明;;“人格本位”立说[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冯海婧;张日f;;箱庭疗法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的促进性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肖海雁;马存根;;山西大同大学生自尊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映学;;论认知负荷理论视野中的课程教学设计[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陈斯君;;高中生成就动机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早报记者 邹娟;沪小学性别教育教材9月试点[N];东方早报;2011年
2 记者 舒玮;男孩女孩 当好“你”自己[N];雅安日报;2010年
3 ;美国:公立学校获准实施单性别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4年
4 早报记者 邹娟;小学性别教材“有趣有尺度”[N];东方早报;2011年
5 ;性别教育,,中性化还是双性化?[N];解放日报;2005年
6 沈英甲;男女生应该分开教育吗?[N];科技日报;2007年
7 ;美国放宽单性别教育政策[N];中国教师报;2006年
8 王薇;美国:男女生分班而教,渐成流行之势[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9 本报记者 周丽;男孩进入叛逆期[N];河北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蒋建华;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窦志珍;当代美国公立学校的单一性别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司徒静;广州市中学性别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伟;师范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高娟娟;成教生双性化人格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文进;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朱敏;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胡俊武;人格与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心理症状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8 谢云;创新推广理论视野中的教育信息化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国魁;大学生性别角色认同的现状及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璇;学前教育专科生性别角色类型与职业认同的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362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936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