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ACK框架下《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19:47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已逐步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深入地应用,现代课堂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教学信息化随之兴起,国家教育部等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文件,皆要求对传统课堂进行全新改革。××师范大学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旨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故将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其关键是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与有效整合,由此,信息时代对教师利用教育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近年来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法与途径研究的热点之一,被认为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将技术整合于教学策略中的一种智能教学知识性工具,形成了强调有意义传递和教师主导下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活动的新理念,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实施者、引导者等多重角色,也更强调对课程进行有效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本研究基于TPACK框架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进行以课堂为中心层次的教学设计与应用,并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切实优化教师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以期加深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深度,进一步促进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学位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H319.3;G40-057
【部分图文】:
框架构成元素的内涵为研究工具,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进行设计研究与实证研究;3.方案设计。在分析 TPACK 知识框架内涵的基础上对专业英语课程进行细致设计并构建教学模式,形成课程教学方案;4.方案实施。在本校教育技术专业的班级实施该教学方案,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分析设计方案对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5.研究结论。通过对调查研究搜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最终形成本文的研究结论。1.3.2 研究思路本文的基本研究过程为:分析、设计、应用、数据分析。分析过程包括借助文献法分析了TPACK 的内涵及近年来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利用 TPACK 框架对该课程进行设计应用的必要性,并根据所选的工具进行理论指导分析;设计过程为在 TPACK 的指导下运用设计研究法,从基础、适应、提升、综合四个阶段对该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应用过程为这四个阶段教学方案的具体实施;数据分析过程为对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测验以及后期的问卷、访谈数据的分析,得出研究的实施结果,然后对本研究进行反思形成研究结论,最后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后期的研究展望。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如图 1-1 所示:
图 1-2 论文结构关系图第 1 章是综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内容、设计思路、目的、意义和方法等。两个方面背景因素促使笔者开展基于 TPACK 框架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教学设计与应用,依据我国育改革要求以及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分析了××师范大学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之后,通宏观理论的指导运用 TPACK 框架对专业英语进行课程设计并应用。本文采用的理论框架在借鉴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特别是对课程的设计更加具体和可操作;第 2 章是理论基础。简述了研究的三个指导理论,即教学设计理论、混合学习理论及教育生理论,并介绍了生态理论中的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生态课堂的理论演变;第 3 章是 TPACK 框架的概述。对研究工具 TPACK 内涵与框架模型进行理论阐述,分析了框架基本特征,并以框架要素构建了本文的理论结构模型,为之后的方案应用提供实践指导;第 4 章是课程设计应用。详细分析了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等,对框架中的主要元素与课程设进行深度融合,并对课程实施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加强了 TPACK 框架与课程整合的可行性;第 5 章是课程应用效果分析。从测验试卷与调查问卷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其中,问卷分析又含了教学内容媒体、教学组织、教学策略、作业设计、教学满意度与教学效果等几个维度的分
图 3-1 TPACK 整合框架图Koehler 和 Mishra(2006)提供了一个图形表示的 TPAC内容知识之间的关系。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和内容知圆圈之间的联系代表了四个重叠的领域。舒尔曼(198知识和内容知识有助于教学内容知识的形成,但却认为ehler 和 Mishra 所描述的 TPACK 框架则表明了教学知部分被称为教学内容的知识领域。除了教学内容知识的重叠地方也可以引起技术教学法知识,技术内容知识shra 经过对 PCK 理论内涵的不断深化与探讨提出了 需要进行技术整合的七个 TPACK 结构表征知识如表 3-
本文编号:2831297
【学位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H319.3;G40-057
【部分图文】:
框架构成元素的内涵为研究工具,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进行设计研究与实证研究;3.方案设计。在分析 TPACK 知识框架内涵的基础上对专业英语课程进行细致设计并构建教学模式,形成课程教学方案;4.方案实施。在本校教育技术专业的班级实施该教学方案,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分析设计方案对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5.研究结论。通过对调查研究搜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最终形成本文的研究结论。1.3.2 研究思路本文的基本研究过程为:分析、设计、应用、数据分析。分析过程包括借助文献法分析了TPACK 的内涵及近年来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利用 TPACK 框架对该课程进行设计应用的必要性,并根据所选的工具进行理论指导分析;设计过程为在 TPACK 的指导下运用设计研究法,从基础、适应、提升、综合四个阶段对该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应用过程为这四个阶段教学方案的具体实施;数据分析过程为对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测验以及后期的问卷、访谈数据的分析,得出研究的实施结果,然后对本研究进行反思形成研究结论,最后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后期的研究展望。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如图 1-1 所示:
图 1-2 论文结构关系图第 1 章是综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内容、设计思路、目的、意义和方法等。两个方面背景因素促使笔者开展基于 TPACK 框架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教学设计与应用,依据我国育改革要求以及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分析了××师范大学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之后,通宏观理论的指导运用 TPACK 框架对专业英语进行课程设计并应用。本文采用的理论框架在借鉴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特别是对课程的设计更加具体和可操作;第 2 章是理论基础。简述了研究的三个指导理论,即教学设计理论、混合学习理论及教育生理论,并介绍了生态理论中的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生态课堂的理论演变;第 3 章是 TPACK 框架的概述。对研究工具 TPACK 内涵与框架模型进行理论阐述,分析了框架基本特征,并以框架要素构建了本文的理论结构模型,为之后的方案应用提供实践指导;第 4 章是课程设计应用。详细分析了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等,对框架中的主要元素与课程设进行深度融合,并对课程实施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加强了 TPACK 框架与课程整合的可行性;第 5 章是课程应用效果分析。从测验试卷与调查问卷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其中,问卷分析又含了教学内容媒体、教学组织、教学策略、作业设计、教学满意度与教学效果等几个维度的分
图 3-1 TPACK 整合框架图Koehler 和 Mishra(2006)提供了一个图形表示的 TPAC内容知识之间的关系。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和内容知圆圈之间的联系代表了四个重叠的领域。舒尔曼(198知识和内容知识有助于教学内容知识的形成,但却认为ehler 和 Mishra 所描述的 TPACK 框架则表明了教学知部分被称为教学内容的知识领域。除了教学内容知识的重叠地方也可以引起技术教学法知识,技术内容知识shra 经过对 PCK 理论内涵的不断深化与探讨提出了 需要进行技术整合的七个 TPACK 结构表征知识如表 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2 赵玉;周元春;;基于行动研究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教学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3 陈静;;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视阈下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4 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5 周元春;;Weblog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来自《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张文宇;李岩;;基于学习活动类型的教师TPACK培养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10期
7 赵文静;;翻转课堂: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高校教学模式创新——以《Flash动画制作》教学为例[J];福建电脑;2013年12期
8 李美凤;李艺;;TPCK:整合技术的教师专业知识新框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4期
9 陈曦;;在行动中反思,在实践中创新——教育技术专业英语的教学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10 许可;钟志贤;;Web2.0学习环境下专业英语的混合学习模式——以江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英语》课程为例[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本文编号:2831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2831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