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吴宓国学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0-10-09 16:54
   清末以降,西方文化紧随坚船利炮涌入中国,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中西文化的激烈交锋中,中国传统文化日益显露出其笨拙、闭塞的一面,在与“欧化”、“西化”思潮的对战中败下阵来。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侵袭下的式微贯穿于中国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之中。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国学似乎已经无力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而逐渐被社会主流文化所忽视。但是仍有一大批有识之士如康有为、唐文治、章太炎、王国维、吴宓等不仅极度肯定国学的价值,且用切身行动进行国学教育,以培养国学教育与研究的后继之才。本文以吴宓为个案,从吴宓一生的国学教育经历入手,着重于研究吴宓先生的国学教育思想。吴宓出生于西学东渐、中学逐渐式微的清末,他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变化,此时的中国人在西学的冲击下由于对文化竞争的认识不足,逐渐丧失了自身的文化立足点。针对这一情况,吴宓意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并以各种方式阐发了他对于国学及国学教育的看法。本研究以考察吴宓一生中对国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为基础,从吴宓的国学观、吴宓国学教育功能论、国学教育的方法、吴宓的国学教育治学理念四个方面论述吴宓的国学教育思想,进而对吴宓国学教育思想对20世纪初的国学教育有何意义及局限之处进行考察,最后探讨吴宓国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吴宓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家、教育家、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者,他的国学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深深地根植于他所深爱的传统文化之中。自1919年发表《论新文化运动》开始,吴必便走上了保存国学、提倡国学教育的道路,可以说,吴宓以一己之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为国学教育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经历过建国后十七年政治高压和十年“文革”的质疑、鞭笞、迫害之后,吴宓在1980年代的“文化热”中重新回归学术界,受到学人的广泛关注。而国人也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内涵及教育的考察重建民族文化心理、更新社会价值取向。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二章重点考察国学概念的流变及吴宓的国学观。本文对“国学”概念从古代至现代的演变进行了梳理,并从价值论与知识论两个角度将近人对近代意义上的“国学”的几种不同看法及态度进行了概括,之后引出吴宓对“国学”概念的解读。吴宓对国学的态度及热衷于国学教育与他所面对的现实语境是分不开的。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大肆入侵中国,西学东渐下中国固有文化的地位日益衰落,鸦片战争以后以清政府为主导的取法欧美的活动积极开展;与此同时,一些列强开始在其势力范围之内利用传教士办报办学,积极在中国境内推行非中国化教育;而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更易于接受先进思想的青年士子的欧化倾向日益泛滥。值得一提的是,当国学在本国遭遇发展的困境之时,国外的汉学研究却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西方国家联合考古小组在中国西北部的考察所取得的成果引起了世界瞩目。吴宓认定国学对个人对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国学的传承与推广不仅可以补充西洋文化之缺失,世人还能够根据国学中包含的道德精义救世。他不仅主动参与到新、旧文化的论争之中,还躬身践行,为国学的存续寻找一线生机。本文的第三部分探讨吴宓国学教育的功能论。吴宓对国学教育之功能的看法可以用三个方面来概括:一是促进文明传承,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二是促进文明融合和对话,即沟通中西理事,融汇中西文化;三是重塑人文主义精神,即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经义重建道德理想环境,恢复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姑且不论国学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价值,它在传承民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上的作用是无法抹杀的,其对于知识、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对话,以及国人的人格重塑、国家精神文明的重建也有着非同一般的积极作用。作为“中国文化本位论”的坚守者,他一路披荆斩棘,所渴望的不过是要擦掉蒙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上的历史积尘,使它重焕光彩而不至于被抛弃,更欲使其继续散发它那智慧与文明的光亮,作为一座精神灯塔,永远指引中国前进的航向;使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得以重塑她的大国风范。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得益于一个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在第四章本文探讨吴宓为实现国学教育的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方法。在吴宓看来,国学教育不仅仅是推广国学,更应该是用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者继承人类的智慧。本文认为,吴宓的国学教育方法是他在修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受儒家先儒诸多教育方法影响,经过自身的学习、揣摩的过程将这诸多的教育方法相互联结、取舍而构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吴宓所施行的教育方法是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而开展的,在教学生活中他指导学生将国学知识内化,从知、行两方面齐头并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立学生对国学的认识系统、最终形成学生生产生活和科研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对吴宓国学教育方法的考察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文献研读、课程设计及考核办法;对国学教育师资的选择与聘任标准;以及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学术建制的创新。第五章讨论吴宓国学教育治学理念。吴宓提出了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文化、用国际的视野来研究学术、用专与博相结合的方法研讨学问的观点,还认为应该审慎的对待“整理国故”,提出了“历史为思想服务”的命题。另外,由于由于吴宓本人的学术视野及价值选择与当时的社会存在一定的分歧,所以即便是在那个时代,吴宓的教育观念也势必带有一些个人主观色彩从而造成其国学教育理念的历史局限性。第六章重点论述吴宓国学教育思想对当今国学教育的启示意义。如今再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在校时的辉煌已无可能,我们也再难建立一个新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然而如果没有当年这些国学教育与研究机构,那么今天的国学教育更无从谈起。这些机构不仅引领了二十世纪初期的国学运动,更对今天的国学教育与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吴宓作为中国第一所国学教育与研究机构的创始者,他的国学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国学教育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吴宓的国学教育实践及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国学教育思想为现代社会的国学传承即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比较成功的模式,值得今人借鉴。如果对吴宓的国学教育思想加以了解、学习,并有意识的将他的国学教育思想运用到当今的国学教育实践当中去,一定会给今日的国学教育事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推进作用。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G40-09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国学热持续升温
        二、“国学热”背后的问题
            (一) 国学教育流于形式
            (二) 国学教育商业化严重
            (三) 将国学等同于儒学
        三、吴宓国学教育思想——一个被忽略的解题答案
    第二节 对吴宓研究的回顾及反思
        一、吴宓研究现状
        二、尚余研究空间
    第三节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思路
        一、核心概念
            (一) 国学教育
            (二) 吴宓的国学教育思想
        二、研究方法、创新与意义
            (一) 研究方法
            (二) 可能的创新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国学的概念谱系及历史境遇
    第一节 国学的概念谱系
        一、“国学”概念的演变
            (一) 古代指国家一级的学校
            (二) 国家最高学府
            (三) “国学”即是“中学”
        二、近代“国学”概念的几种异议
            (一) “国学”概念的两个维度
            (二) “国学”与国故、国粹的关系
            (三) “国学”存废之战
    第二节 吴宓时代“国学”的历史境遇
        一、西学东渐,“固有文明”地位动摇
        二、民国教育革新,国学渐趋边缘
        三、西方世界“国学”研究兴起
        四、日本国粹主义思潮的影响
第二章 吴宓的国学观
    第一节 国学的基本范畴
    第二节 国学与西学关系
        一、国学与西学具有相通性
        二、国学与西学具有互补性
    第三节 国学的价值
        一、国学的内在价值
        二、吴宓对国学价值的践行
第三章 吴宓国学教育功能论
    第一节 促进文明传承
        一、保存民族文化资源
        二、承继和弘扬国学文化价值
        三、培养后继之才
    第二节 促进文明融合和对话
        一、纵向上,促进古今文明沟通
        二、横向上,促进中西文明对话
    第三节 重塑人文主义精神
        一、涵养古典道德人格
        二、复归古典文化精神
第四章 吴宓国学教育方法
    第一节 强调课程体系设计与考核
        一、重视文献研读
        二、课程体系设计与考核
    第二节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一、学贯中西的知识结构
        二、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人格
        三、志趣相投的知识分子环境
    第三节 重视教学理念创新
        一、尊重人才培养规律,以引导代替灌输
        二、力图实效,教学做合一
        三、倡导学术研究,重视科研训练
    第四节 推进学术建制创新
        一、建立学术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
        二、融合传统书院制与西方导师制
        三、凝聚和锻造学术队伍
第五章 吴宓国学教育治学理念
    第一节 治学理念的创新
        一、确立辩证的文化观
        二、强调学问研究的国际视野
        三、专、博相兼
        四、提出“历史为思想服务”命题
    第二节 治学理念的局限性
        一、思想过于偏执
        二、浪漫主义情怀,理想与现实脱节
        三、尚未充分认识学位制度的功能
第六章 吴宓国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吴宓国学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坚守“固有文化”本体地位
        二、发挥国学教育文化传承载体功能
        三、国学应兼容并包、与时俱进
            (一) 纵向上,对国故之学要批判继承
            (二) 横向上,对西方之学要取长补短
            (三) 国学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
        四、提高人文修养、塑造健全人格
    第二节 吴宓国学教育思想的实践路径
        一、理清国学学科范畴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
        三、教学与科研相长
        四、建立和完善国学教育组织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涌峰;;国学教育的理性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熊贤君;;民国时期的国学教育及价值解读[J];民国档案;2006年01期

3 吴明忠;;走向会通的理路与根脉——吴宓大学教育思想内在逻辑与文化哲学基础[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4 郑师渠;论学衡派的教育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熊贤君;;现代中国国学教育运动形成原因破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傅可;;国学与大学生国学教育的实践体系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2期

7 何建明;陈垣与辅仁大学的国学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8 赵淑梅;;大学国学教育的现实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11期

9 王彦坤;;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与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吴明忠;吴宓大学教育思想研究述评[J];江苏高教;2005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林庆军;论吴宓的“留学与人生”[D];苏州大学;2007年

2 郭作艳;论吴宓的道德济世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欧阳小红;国学院的发展及办学特色探析[D];厦门大学;2008年

4 王顺晓;吴宓在清华大学的教育实践研究(1925-1937)[D];河北大学;2007年

5 李娟红;吴宓与清华国学研究院[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33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2833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f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