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风格即人:维特根斯坦教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5 09:13
  维特根斯坦作为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一直广受人们喜爱与研究,对其研究已涉及到诸如哲学、语言学、美学、数学、音乐、建筑学等广泛领域,俨然形成了多维视野中的维特根斯坦研究格局。然而,作为一个长期甚至一生都从事着教书育人工作的维特根斯坦,后人对其教育思想的研究却一直付之阙如。有鉴于此,本人在广泛搜集、整理、研读与提炼众多文献的基础上,发觉倘若从其哲学思想殊难推演出教育思想,这恐怕也是后人鲜有其教育思想研究的基本原因。于是,本人只好另辟蹊径,从其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凸显的鲜明个性——“风格即人”——出发,尝试向人们提炼出维特根斯坦“风格即人”教育思想的丰富内容。换言之,维特根斯坦独特的个性铸就了其“风格即人”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这可以从其在奥地利的乡村小学一直到英国剑桥大学都能得到鲜明的印证。本文将紧扣这一主题,全面论述这一主题,为当今学者有关维特根斯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维度,即教育思想的维度,让多维视野中的维特根斯坦研究格局更加丰富与完整。本文的内容大体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包含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界定以及研究方法与本研究的创新、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本文... 

【文章来源】: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核心概念界定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不足之处
第一章 维特根斯坦生平及其“风格即人”的个性行为特征
    一、维特根斯坦生平
    二、维特根斯坦的个性行为特征
        (一) 直率:敢于抒发内心的真实想法
        (二) 孤僻:孤独的思想者
        (三) 认真:唯我与忘我
        (四) 严肃性:严于律己
        (五) 知行合一:思考+动手
    三、“风格即人”与维特根斯坦个性行为特征的内在一致性
第二章 小学教学时期维特根斯坦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
    二、教育教学方式
        (一) 启发式教学
        (二) 直观式教学
        (三) 陶冶式教学
        (四) 规训式教学
    三、教育评价
第三章 剑桥执教时期维特根斯坦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
    二、教育内容
    三、教育教学方式
        (一) 严肃与幽默并存式教学
        (二) 临场思考式的教学
        (三) 非学院化的教学
        (四) 问题式教学
    四、教育评价
第四章 维特根斯坦教育思想蕴含的时代价值
    一、倡导本真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内在丰富的人
    二、灵活变通,多种教育教学方式交叉使用
    三、注重实践练习,让学生养成手脑并用的习惯
    四、注重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哲学之为教育——后期维特根斯坦论哲学与教育[J]. 张巧.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2]现代学校教育管理运行时间钟点化下的省思[J]. 邱丙亮.  当代教育科学. 2016(16)
[3]试论维特根斯坦风格即人的教育思想[J]. 苏亚,余小茅.  上海教育科研. 2016(08)
[4]试论多维视野中的本真教育——基于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的视角[J]. 余小茅.  北京社会科学. 2015(02)
[5]维特根斯坦的“遵循规则”及其教育启示[J]. 蔡焱.  学术论坛. 2014(10)
[6]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探讨[J]. 赵勤.  教学与管理. 2013(27)
[7]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 李晓红.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8]“语言游戏”思维关照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 艾军.  外语学刊. 2010(04)
[9]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理论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J]. 盖晓兰.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08)
[10]维特根斯坦遵从规则说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 孙自挥.  中国外语. 2008(04)

硕士论文
[1]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对教学研究的启示[D]. 高思佳.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
[2]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思想及启示[D]. 李小志.河北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873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31873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c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