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变:困境与突围——基于海德格尔技术哲学视角
发布时间:2021-05-15 06:36
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教育生态,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本研究基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视角,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教师突显智慧性、育人性、整全性和群体联通性四方面角色特质。人工智能在赋能教师教学革新的同时,也让教师陷入角色转变的困境,表现为教师主体性缺失引发教师角色的"脱嵌"与"消匿","唯技术观"导致教师角色的"被促逼"与"被订造",人文迷失造成教师角色的"数据化"与"单一化"。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有效进路是:教师实现自身角色由"识"转"智";彰显教师人文关怀,回归教育育人之本;在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保持平衡的张力,关注学生身体和心智的全面协同发展;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积极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新生态。
【文章来源】:开放教育研究. 2020,26(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角色特质
(一)智慧性
(二)育人性
(三)整全性
(四)群体联通性
二、现实困境
(一)教师主体性缺失引发教师角色的“脱嵌”与“消匿”
1.教师误解人工智能致使自身主体性让位“智能机器教师”
2.面对人工智能,教师自愿“座架”转而丧失对教育教学的决定权
(二)“唯技术观”导致教师角色的“被促逼”与“被订造”
1.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促逼教学过程技术化,阻碍学生的有效学习
2.教师被沦为“持存物”,其专业发展被人工智能所“订造”
(三)人文迷失造成教师角色的“数据化”与“单一化”
1.基于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的教学和管理消弭了师生交往中的生命之维
2.盲目追求人工智能的应试教育效果,教师自身被异化为“单向度的人”
三、突破进路
(一)凸显教师主体性,实现教师角色由“识”转“智”
1.在教育教学中学会有智慧地应对人工智能的优势和局限
2.在人机协同教学背景下,通过教学反思提升教育智慧
(二)回归教育育人之本,有效规避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
(三)发挥教师角色的“整全性”,关注学生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同发展
(四)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共同建构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新生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教育与机器的关系[J]. 刘复兴. 教育研究. 2019(11)
[2]智能时代的生命进化及其教育[J]. 李政涛,罗艺. 教育研究. 2019(11)
[3]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品性及其价值实现[J]. 傅维利,于颖. 教育研究. 2019(11)
[4]人工智能教育伦理的多维审视——基于马克思技术批判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 苏明,陈·巴特尔.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11)
[5]科技向善:国际“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新路向——解读《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 王佑镁,宛平,赵文竹,柳晨晨. 开放教育研究. 2019(05)
[6]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心灵[J]. 金生鈜,曹永国. 教师发展研究. 2019(02)
[7]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逻辑起点与边界——以知识学习为例[J]. 宋灵青,许林. 中国电化教育. 2019(06)
[8]课堂教学共同体建构:从“共存”走向“共生”[J]. 蔺海沣,杨柳,王昕也.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29)
[9]“可能”与“不可能”: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教育价值的再探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解读之一[J]. 李欢冬,樊磊.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5)
[10]从技术素养到知识创造:韩国教师ICT能力的培养[J]. 沈伟,侯晓丽,潘丽芳. 中国电化教育. 2018(09)
本文编号:3187144
【文章来源】:开放教育研究. 2020,26(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角色特质
(一)智慧性
(二)育人性
(三)整全性
(四)群体联通性
二、现实困境
(一)教师主体性缺失引发教师角色的“脱嵌”与“消匿”
1.教师误解人工智能致使自身主体性让位“智能机器教师”
2.面对人工智能,教师自愿“座架”转而丧失对教育教学的决定权
(二)“唯技术观”导致教师角色的“被促逼”与“被订造”
1.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促逼教学过程技术化,阻碍学生的有效学习
2.教师被沦为“持存物”,其专业发展被人工智能所“订造”
(三)人文迷失造成教师角色的“数据化”与“单一化”
1.基于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的教学和管理消弭了师生交往中的生命之维
2.盲目追求人工智能的应试教育效果,教师自身被异化为“单向度的人”
三、突破进路
(一)凸显教师主体性,实现教师角色由“识”转“智”
1.在教育教学中学会有智慧地应对人工智能的优势和局限
2.在人机协同教学背景下,通过教学反思提升教育智慧
(二)回归教育育人之本,有效规避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
(三)发挥教师角色的“整全性”,关注学生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同发展
(四)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共同建构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新生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教育与机器的关系[J]. 刘复兴. 教育研究. 2019(11)
[2]智能时代的生命进化及其教育[J]. 李政涛,罗艺. 教育研究. 2019(11)
[3]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品性及其价值实现[J]. 傅维利,于颖. 教育研究. 2019(11)
[4]人工智能教育伦理的多维审视——基于马克思技术批判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 苏明,陈·巴特尔.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11)
[5]科技向善:国际“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新路向——解读《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 王佑镁,宛平,赵文竹,柳晨晨. 开放教育研究. 2019(05)
[6]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心灵[J]. 金生鈜,曹永国. 教师发展研究. 2019(02)
[7]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逻辑起点与边界——以知识学习为例[J]. 宋灵青,许林. 中国电化教育. 2019(06)
[8]课堂教学共同体建构:从“共存”走向“共生”[J]. 蔺海沣,杨柳,王昕也.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29)
[9]“可能”与“不可能”: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教育价值的再探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解读之一[J]. 李欢冬,樊磊.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5)
[10]从技术素养到知识创造:韩国教师ICT能力的培养[J]. 沈伟,侯晓丽,潘丽芳. 中国电化教育. 2018(09)
本文编号:3187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3187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