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论教师职业风险的生成逻辑

发布时间:2021-07-13 21:12
  随着我国新时代的到来,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职业风险日渐凸显,教师职业也悄然开始遭受职业风险的侵袭。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和"铁饭碗"观念的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人们对教师职业风险生成的客观认知。社会系统理论揭示,处于多重社会系统之中的教师,其"社会人"角色行为必然由其多重社会角色与其人格交互作用而决定,"社会人"角色构成了教师职业风险生成的逻辑根源。新的教师赋权观体现了对教师主体的人本关怀,凸显了主体自我发展的意义,折射出了教师职业发展更多的主观性色彩,主体自我发展实然成为教师职业风险生成的重要内推力量。而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引发了教师职业组织环境的变革,增添了教师职业发展的变数,遂构成了教师职业风险生成的外部促因。 

【文章来源】: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0,35(04)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论教师职业风险的生成逻辑


社会系统理论模型

组织氛围


组织氛围(organizational climate),即组织员工对工作场所中被期望、支持和奖励的实践、程序和行为的共同感知,主要源于个体对组织环境的主观知觉[19]1964-1974。组织氛围作为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它为职业从业者营造发展氛围的同时,还能够明确组织的期望,帮助组织提高绩效、实现目标[20]22。当同一组织内的绝大多数个体对该组织环境的主观知觉产生某种共识后,这种共识就构成了组织氛围。需要说明的是,组织氛围虽源自个体的主观知觉,但与具体的某个个体的主观知觉并不一定相同,甚至无任何关系。如图2示,每个圆圈表示个体的主观知觉内容。个体1、个体2、个体3……相重叠的部分(即阴影部分,表示绝大多数个体的共同感知部分)为组织氛围,而个体n(属于极少数个例)的主观知觉却游离于组织氛围。显然,组织氛围是来源于个体主观知觉的客观存在,与组织内的个体形成了客主关系。进而言之,对于教师职业,教师所处的组织氛围(即学校组织环境氛围),即是绝大多数教师在主观知觉上形成的某种一致性共识;这种共识构成了教师主体职业发展的外在客观影响因素。由于受到组织领导、组织文化、组织机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组织氛围一般具有一定的倾向特性。比如,在纪律性强、原则性强的校长的影响下,组织氛围一般呈现严肃、公正的特性;在仁慈、和蔼的校长的影响下,组织氛围一般呈现和谐、宽松的特性;在自由、散漫的校长的影响下,组织氛围一般呈现涣散、效率低下的特性。组织氛围的倾向特性直接影响着处在组织内的个体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又直接牵动着个体幸福感的变化。幸福感作为个体的主观感受,是个体需要得到满足、自我潜能得到发挥、自身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性快乐体验[21]10-14。而教师职业幸福感则侧重强调的是教师群体主观感受上的一致性幸福感知,是教师群体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实力得以提升所获得的持续性快乐体验。由此可见,组织氛围的生成源自教师个体的主观感受,同时,组织氛围的客观存在又外在影响着教师个体的幸福感知,进而通过教师个体的主观感知影响到教师群体的职业幸福感。因而,组织氛围的变化实际上内在关联并促动着教师个体主观幸福感知的变化,同时也为教师群体的职业幸福感知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进而促动着教师群体的职业幸福感知风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小学教师职业使命感群体差异的实证研究[J]. 赵生玉,陈铎,廖传景.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2]编制约束下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与政策改进策略[J]. 金志峰,庞丽娟,杨小敏.  中国教育学刊. 2017(07)
[3]组织氛围研究:概念测量、理论基础及评价展望[J]. 段锦云,王娟娟,朱月龙.  心理科学进展. 2014(12)
[4]论基于主体性建构的教师发展[J]. 焦彩珍.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5]自我效能感:教师成长力的内在动因[J]. 杨翠娥.  教育探索. 2011(08)
[6]中国转型期职业风险变化研究[J]. 乔庆梅.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03)
[7]从权力控制到主体能力提升——论美国教师赋权运动中“权力观”的转变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J]. 胡萨.  当代教育科学. 2009(11)
[8]教师发展与学校组织变革创新[J]. 李继秀.  教育研究. 2008(03)
[9]教师职业幸福感来源的误解及澄清[J]. 柳海民,林丹.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10]主体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J]. 杨春芳.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6(01)



本文编号:3282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3282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9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