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性别教育改革的问题和出路
本文关键词:我国性别教育改革的问题和出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我国性别教育存在理论缺乏"本土化"、实施缺乏"人文化"、理念缺乏"现代化"、立法缺乏"操作性"等问题。改变性别教育缺失的状况,我国性别教育改革应遵循传统文化教化原则、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交融原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播意识、学校与家庭社会多方配合的合作意识、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服务意识。
【作者单位】: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 性别教育 传统文化教化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交融
【基金】:山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基于师范院校性别教育缺失的女性文化研究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2014098)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师范院校女生社会性别教育的迫切性和实施模式》(课题编号:GH-13100) 忻州师范学院教改课题《女性文化研究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编号:201104)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79
【正文快照】: 性别意识是指现代社会公民都应该具有的能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社会现实,认识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劳动分工和发展差异的意识〔1〕,是现代公民应有的意识。20世纪60年代末,女性研究在西方女权运动的背景下兴起,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得到广泛传播,而性别教育课程也在女性研究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晓梅;;我国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艳红;韦丛形象的文化阐释[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袁焕玲;;从《聊斋志异》中美狐形象探究狐意象文化意蕴[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12期
3 邬雪晴;梅坤;;刘兰芝人物的审美价值[J];电影文学;2007年24期
4 胡黄卿;;高校“女性学基础知识”课程的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10年05期
5 王凤华;;女子高校女性学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6 何晓丹;;“中国梦”背景下高职院校知识女性的素质建设[J];山东工会论坛;2014年01期
7 邢永萍;;从《聊斋志异》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创作心态[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邢永萍;;苦难的人生境遇 不屈的命运抗争——唐传奇和《聊斋志异》女性形象比较[J];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9 高寺东;;明清小说中女扮男装原因与故事结局探析[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7期
10 刘冬梅;;落入凡间的精灵——品读《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婴宁[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浚;明清社会思潮与人情小说性爱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邱才桢;十七世纪下半叶山水画中的黄山形象[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3 李奇志;论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雌”话语[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阎安;清初扬州画坛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5 张玲;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D];苏州大学;2006年
6 王林;中国当代文学宏大叙事中的女性形象书写[D];四川大学;2007年
7 梁苑;才子佳人小说:从一种新小说类型到一种新文学样式[D];复旦大学;2007年
8 徐蔚;男旦:性别反串[D];厦门大学;2007年
9 徐龙飞;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文学类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秀丽;“礼”与“情”:明代女性在困厄之际的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余黎明;《隋唐演义》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D];南昌大学;2010年
3 陈士珍;明末清初小说中的妒妇形象及其对家庭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楚;文学和文化视阈下的明清女侠[D];复旦大学;2011年
5 连静;相如文君戏简论[D];安徽大学;2011年
6 陶芸辉;《红楼梦》性别话语研究[D];三峡大学;2011年
7 牛海玉;《镜花缘》中女性易位现象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煦;贺双卿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谢克寒;明传奇中的婢女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高雅芳;中国通俗小说中“佳人”形象的嬗变[D];陕西理工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史静寰;现代西方女性主义的教育理论与实践[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曾天山;论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3 李丽华,钟婉娟;西方女性主义教育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5年06期
4 王蕾蕾;对我国女性学学科化建设的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赵静红;女性主义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一个本土化的理论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魏国英,郑玉顺,唐觐英;中国女性学学科:新契机下新进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雨亭;隐蔽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性别教育改革的问题和出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6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466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