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幼儿教育论文 >

创造性游戏和幼儿园环境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06:32

  本文关键词:创造性游戏和幼儿园环境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创造性游戏 物理环境 社会环境 关系


【摘要】:基于我国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普遍存在“重规则轻自主性”的问题,游戏研究学者提出了“创造性游戏”的概念,提倡儿童应该是游戏的主人,在幼儿自发的创造性游戏中应该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性。在国内已有的关于游戏的研究中,缺少关于创造性游戏和环境关系的实证研究。创造性游戏更多的是幼儿与游戏场所、空间、材料的互动,因此游戏环境就成了影响和激发幼儿创造性游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幼儿园户内、户外环境是幼儿游戏的主要场所,可见创造性游戏和幼儿园环境关系研究有其重大现实意义。 本研究通过自制目标幼儿创造性游戏和幼儿园环境质量观察表,抽取三所幼儿园中年龄在3-5岁的90名幼儿及其所在的游戏环境,用自制的观察表观察、记录样本幼儿的创造性游戏及其环境的质量,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来研究创造性游戏和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 1、样本幼儿创造性游戏质量与幼儿园环境质量较为匹配:样本幼儿创造性游戏质量中等偏下,其所在幼儿园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质量同样是中等偏下;与物理环境质量创设相比,社会环境质量创设更易受到忽略。 2、创造性游戏和整体环境有高度的正向相关。创造性游戏和户内、户外整体环境相关系数分别达0.805和0.813,创造性游戏的质量会随着整体环境质量的提高而提高。 3、创造性游戏和幼儿园环境各因素有显著关系。与物理环境相比,创造性游戏与教师所创设的社会环境更有显著性的关系,其中游戏自主性解释了创造性游戏20%左右的变异量,对创造性游戏的贡献最大,教师是能把游戏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良好的整合在一起的关键因素。创造性游戏的物理环境能激发儿童游戏的兴趣,能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氛围,能为儿童游戏提供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社会环境却是更加直接激发着创造性游戏,推进其游戏的发展。 最后本文提出了创造性游戏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创设的启示,能为教师处理游戏与教学的关系以及游戏环境的创设提供指导。
【关键词】:创造性游戏 物理环境 社会环境 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13.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一、前言9-20
  • (一) 文献综述9-19
  • 1. 幼儿园创造性游戏提出的背景9-11
  • 2. 创造性游戏概念的诸多解释11-13
  • 3. 幼儿园游戏环境对创造性游戏质量的影响13-19
  • (二) 研究意义19-20
  • 二、研究设计20-26
  • (一) 研究问题20-21
  • 1. 自制目标幼儿创造性游戏和幼儿园环境质量观察表20
  • 2. 样本幼儿创造性游戏质量20
  • 3. 样本幼儿园游戏环境质量20-21
  • 4. 分析研究创造性游戏和幼儿园环境关系21
  • (二) 研究假设21
  • (三) 研究方法21-26
  • 1. 研究对象21
  • 2. 研究工具21-24
  • 3. 研究程序24-25
  • 4. 统计方法25-26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26-39
  • (一) 创造性游戏和幼儿园环境质量26-28
  • 1. 幼儿园创造性游戏质量26-27
  • 2. 幼儿园物理环境质量27-28
  • 3. 幼儿园社会环境质量28
  • (二) 创造性游戏和幼儿园环境关系28-39
  • 1. 创造性游戏和幼儿园整体环境关系29
  • 2. 创造性游戏和幼儿园环境各因素相关关系29-37
  • 3. 幼儿园环境各因素对创造性游戏的回归分析37-39
  • 四、讨论与启示39-46
  • (一) 创造性游戏和幼儿园环境质量的特征39-40
  • 1. 创造性游戏质量的特征39
  • 2. 游戏环境质量的特征39-40
  • (二) 创造性游戏和幼儿园环境关系的特征40-43
  • (三) 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的启示43-46
  • 1. 户内物理游戏环境创设43-44
  • 2. 户外物理游戏环境创设44-45
  • 3. 社会环境创设45-46
  • 参考文献46-50
  • 附录A 目标幼儿创造性游戏和幼儿园环境质量观察表50-56
  • 附录B 目标幼儿创造性游戏和幼儿园户内环境质量观察记录表56-57
  • 附录C 目标幼儿创造性游戏和幼儿园户外环境质量观察记录表57-5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8-59
  • 致谢59-6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黎阳;;浅谈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的现状及建议[J];学园(教育科研);2012年17期



本文编号:10172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10172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8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