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幼儿教育论文 >

学前自然主义课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7 07:29

  本文关键词:学前自然主义课程研究 出处:《西南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 自然 儿童 自然主义课程


【摘要】: 自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其所体现的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指导下,学前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已经逐渐得到广大教师和理论工作者的普遍认同。然而,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学前教育领域中仍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尽管科学技术革命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但由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大行其道,儿童向大自然这本活教材学习的机会也变的越来越少。由于学前儿童的生命存在有着鲜明的学前期特点,儿童发展的基础就在于儿童的天性,因此,为了促使学前儿童潜能的引发,为了他们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学前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天性,倾听他们的需求,适应自然,合乎自然,让儿童的生命能够自然地展开,要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建构课程。为此,在我国当前幼教改革的背景下,对学前自然主义课程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我国学前课程的理论建设,而且还可以重构教师的教育观,进一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深化幼教工作者对我国当前幼教改革的认识。 全文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从我国学前教育改革趋势和当前学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入手,阐明了学前自然主义课程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并通过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从课程的角度对自然主义进行的系统研究还是比较是少的,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在此基础上,概要地介绍了本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等。 第二部分为学前自然主义课程思想的历史追寻。对中西方学前自然主义课程思想的孕育、早期发展和进一步的发展历程分别进行了探索,并通过对其历史意义的追问阐明了学前自然主义课程思想的发展是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反映,它的发展伴随着对儿童的重新认识,也反映了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对其历史贡献进行了探索。 第三部分为学前自然主义课程的理念与现实诉求。在对学前自然主义课程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确定了学前自然主义课程的教育理念,即顺应儿童天性、以自然为师、追求儿童的幸福。学前自然主义课程的现实诉求主要是通过自编问卷对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学前自然主义课程有利于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冲突以及应加强对学前自然主义课程理论研究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相结合。 第四部分为学前自然主义课程的目标。在明确学前自然主义课程目标的层次上,分别对课程目标的来源,即儿童、社会和知识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阐明了应以统整的方式来确定学前自然主义课程的目标,应更为凸显目标的生成性和探究性;学前自然主义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总体目标、内容目标和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层次。 第五部分为学前自然主义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阐明了学前自然主义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具体包括符合儿童“最近发展区”的知识观,尊重儿童兴趣、引导儿童探究的活动观以及促进儿童自由发展的态度价值观;提出了学前自然主义课程内容选择的目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适宜性原则、探究性原则等;明确了学前自然主义课程的内容体系,即儿童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我的认识四个方面;提出了学前自然主义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包括了连续性与顺序性、统整性与衔接性等;确定了学前自然主义课程以概念、主题和问题为中心的组织方式。 第六部分为学前自然主义课程的实施。针对对课程实施的不同理解,提出学前自然主义课程的实施实质上是一个课程的“再设计”过程,是在学前自然主义教育理念关照下的,教师和儿童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不断生成新的学习机会的过程;分析了影响学前自然主义课程实施的因素,具体包括课程计划本身的特征、参与的人员和环境因素,并结合访谈结论和观察实例对影响因素中的精神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学前自然主义课程实施的途径,主要包括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三个方面,同时也结合访谈和观察案例进行了相应说明。 第七部分为学前自然主义课程的评价。学前自然主义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在完善课程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以及增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前自然主义课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对课程设计,即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的评价;对课程实施,即对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的评价;以及对环境,即对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评价。学前自然主义课程评价的原则建立在对儿童生命的充分尊重的基础上,主要提出了评价与改进相结合等四项原则。同时还对学前自然主义课程评价的类型以及对儿童和对教师的评价方法分别进行了研究。
[Abstract]:Since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guidelines for Kindergarten Education (Trial Implementation) in 2001,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s in our country have entered a new stage. Under the guidance of lifelong education and people-oriented concept, the life oriented and game playing of preschool curriculum has gradually been widely recognized by teachers and theorists.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human centralism, there is still a strong utilitarian color in the field of preschool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despite the great wealth of material wealth brought by the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e to the popularity of anthropocentrism, children's opportunities to learn from this natural textbook are becoming less and less. The preschool children's life has a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preschool children, the basic development lies in the nature of children,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mote pre-school children caused the potentia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ir lives, preschool education should respect children's nature, listen to their needs, adapt to the natural, natural, let the children life can naturally spread, to fully respect the "na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Therefore, in our current preschool education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on preschool naturalistic curriculum theory construction can not only enrich the preschool curriculum in China, but also the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ducation concept, to further implement the "guidelines for Kindergarten Education (Trial)" spirit,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current preschool education preschool education reform.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佳民;;学前教育也应均衡——访省人大代表赵翠琴[J];江淮法治;2011年15期

2 李天顺;;以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奠基未来[J];人民教育;2011年11期

3 徐卓婷;;国际社会为什么重视普及学前教育[J];幼儿教育;2011年10期

4 杨勇;;我省学前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1年06期

5 周大平;;走出学前教育倒退的十年[J];w,

本文编号:13407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13407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f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