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幼儿教育论文 >

混龄教育和同龄教育幼儿分享行为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3 04:07

  本文选题:混龄教育 切入点:同龄教育 出处:《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比较混龄教育模式和同龄教育模式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为广泛开展混龄编班的教育模式提供依据。【方法】设置糖果、玩具、经验三种不同的分享物,区分两组不同的分享对象-低龄幼儿和同龄幼儿,对来自不同教育模式的60名中班和大班幼儿进行考察。【结果】幼儿的分享行为不存在显著的性别效应,但是对不同分享物的分享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龄教育幼儿对不同分享物的分享行为成绩从高到低依次为经验分享、玩具分享、糖果分享;同龄教育幼儿对不同分享物的分享行为成绩从高到低依次为经验分享、糖果分享、玩具分享。混龄教育的幼儿比同龄教育的幼儿更倾向于与低龄幼儿分享,这一效应在玩具分享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龄教育可显著促进儿童与低龄对象的分享行为。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mixed age education model and the same age education model on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carrying out the education model of mixed age class widely. [methods]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sharing materials were set up, such as candy, toys and experienc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young children and children of the same age. 60 children from different educational model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gender effect in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Howe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haring behavior among different kinds of sharing materials (P 0.05). The achievement of sharing behavior of children in mixed age education on different kinds of sharing materials was in order of experience sharing, toy sharing and candy sharing from high to low. The achievement of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from high to low in the same age education is experience sharing, candy sharing and toy sharing. Children with mixed age education are more likely to share with younger children than children of the same age education. This effect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oy sharing. [conclusion] Mixed-age education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sharing behavior betwee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
【基金】: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CG249)
【分类号】:G6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2 寇_g,赵章留;小学4~6年级儿童对同伴亲社会行为动机的评价[J];心理学探新;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曾英;;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2 刘文,林红霞;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3 陈素萍;德育·审美·怡情——儿童玩具的精神价值解构[J];基础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4 季燕;卢梭与蒙台梭利儿童学习观之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12期

5 赵章留;寇_g;;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1期

6 庞丽娟;陈琴;姜勇;;幼儿社会行为各维度的内部及相互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7 韦小满,焦青,金星,赵玉兰,宋戈,程文捷,于永思,陈林;弱智学生合作与分享行为的干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寇_g;;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研究[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海英;智慧的翘翘板[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丽;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人际信任、社会期望及自尊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贾蕾;儿童社会观点采择与分享行为关系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3 余娟;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素萍;幼儿与“物”交往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5 姜威;蒙氏教育儿童智力水平和行为问题的调查[D];吉林大学;2006年

6 王玲;学前儿童心理理论、情绪理解、分享行为的发展及其关系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菲;监内服刑人员亲社会倾向培育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晶,李红,胡朝斌;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2期

2 井卫英,陈会昌,孙铃;幼儿的游戏行为及其与社会技能、学习行为的典型相关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2期

3 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1期

4 魏玉桂,李幼穗;不同移情训练法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5期

5 陈会昌,耿希峰,秦丽丽,林思南;7~11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6 隋晓爽,苏彦捷;对心理理论两成分认知模型的验证[J];心理学报;2003年01期

7 王桂琴,方格,毕鸿燕,杨小冬;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1年02期

8 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9 王红娜,李姗泽;中班幼儿游戏过程中亲社会行为发生现状的观察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10 王福兰;任玮;;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Z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更立;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俞晖;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理论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英志;;浅论幼儿混龄区域体育活动的开展[J];才智;2010年23期

2 张杰;王美芳;;浅谈幼儿园混龄教育的特点[J];当代学前教育;2007年04期

3 李颖;赵海燕;;蒙台梭利教育中的混龄教育[J];淄博师专学报;2008年02期

4 童宪明;;当前幼儿园混龄体育活动存在问题与指导策略[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年02期

5 田红艳;袁丽娟;;混龄教育模式下幼儿教师面临的困难与建议[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01期

6 李艳仪;;如何在混龄班中进行分组活动[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年02期

7 吕武;张博;;论学前混龄教育与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年07期

8 范妍;;幼儿园混龄教育园本课程初探[J];成功(教育);2010年10期

9 刘静;;混龄,为幼儿教育打开另一扇窗[J];甘肃教育;2011年02期

10 邓俊超;张卫民;;混龄教育与农村幼儿园组织形式的变革[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严新丽;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丁艳芬;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田红艳;混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成洁萍;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518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16518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2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