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幼儿教育论文 >

保育员—儿童间互动与孤残儿童发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2 00:18

  本文选题:孤残儿童 + 保育员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保育员与儿童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是提高孤残儿童照料质量的重要方面,对孤残儿童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研究者很少关注社会福利机构中保育员与儿童间的互动关系。本文采用《保育员-儿童间社会情感互动关系评估量表》(CCSERRS量表)、《残疾儿童照料评估量表》(CDRS量表)、《儿童行为量表》(CBS量表),以两所市级儿童福利院中的99名保育员和在院接受照料的86名0-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评估,研究在不同照料模式下福利机构中保育员与儿童间的互动情况及儿童发展的差异,探讨儿童早期互动环境的改善及其对孤残儿童发展的影响。这两种照料模式一种是指传统的福利院集中照料模式,每名保育员至少负责6名儿童,但照料的儿童不固定;第二种是指经过结构化调整的小组照料模式,每名保育员接受专业培训并固定负责2-3名儿童,此外增加了对儿童的教育、康复和游戏等活动。本研究也希望考察以上评估工具的适用性。 研究结果发现: 1.对福利院进行的小规模结构调整加上保育员的培训,这些干预措施改进了福利机构中孤残儿童的照料方式,能够显著地改善孤残儿童与保育员的互动关系,而且保育员照料残疾儿童的质量也明显得到提升。 2.保育员-儿童间互动关系的改善,有助于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率的减少。 3.保育员-儿童间互动关系的改善,有助于儿童体格发育。干预进行得越早,儿童变化越大;儿童接受干预前自身体格发展越差,干预效果越明显。 4.评估工具信度良好,适用于我国儿童福利机构。 总之,小组照料模式下福利机构中保育员-儿童间互动质量明显高于传统照料模式的互动质量,儿童在高质量的小组照料模式下发展较好。这种儿童早期互动质量的改善可在更多的社会福利机构中推广
[Abstract]:The goo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urse and the childre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 which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 At present, the researchers seldom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urses and the children in the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s. The CCSERRS scale), < disability children's care assessment scale > (CDRS scale), < children's behavior scale > (CBS scale), 99 child care workers in two Municipal Children's welfare homes and 86 0-7 year old children who were taken care of in the hospital were observed and evaluated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are workers and children in the welfare institutions under different patterns.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to explor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arly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orphaned children. One of these two modes of care refers to the traditional centralized care model for welfare homes. Each child care worker is responsible for at least 6 children, but the child care is not fixed; the second refers to a structured group care model, Each nurse has a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a fixed responsibility for 2-3 children. In addition, it has increased the education, rehabilitation and games of children. This study also hopes to examin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above assessment tool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small scal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welfare homes and the training of the conservationists have improved the care of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 in the welfare institutions, an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rphans and the disabled children, and the quality of the caregivers to care for the disabled children is also obviously improved.
2.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urses and children help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3. nurses and children contributes to the phys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The earlier the intervention is carried out, the more the children change, the worse their physical development i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intervention, the more effectiv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is.
4. the reliability of the assessment tool is good and suitable for children welfare institutions in China.
In a word, the qualit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hildren and children in the welfare institutions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care under the group care model. The children are developing better under the high quality group care model.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arly interaction quality of the children can be promoted in more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s.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可;美式育儿落户中国[J];21世纪;2002年09期

2 李莉;;保教结合有赖于教师和保育员的配合[J];早期教育(教师版);1992年06期

3 任慧娟;;由“保育员就是教师”想到的——幼儿园保育员角色探析[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年01期

4 周学莲;;甘当教养员的好助手[J];早期教育(教师版);1986年02期

5 李倩;爱在保育员心中[J];学前教育;1995年09期

6 林立萌;提高幼儿园保育工作质量的几点做法[J];学前教育;1998年06期

7 陈国强;往事琐忆(二)[J];早期教育;1998年02期

8 夏雁;;保育员队伍的“三稳定”建设[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年01期

9 王柏玲;赵阳;;保育员现状不容乐观[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戴建辉;;开展分层培训 提升保育质量[J];学校管理;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发挥“NGO”应有作用促进孤残儿童救助事业健康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孤残儿童救助工作委员会[A];第二届中国社会工作论坛暨第五次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内地部分)[C];2004年

2 高学娥;;孤残儿童心理行为与实施素质教育[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雅;;对4—5岁孤残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陈刚;胡正琼;;寄养家庭环境对孤残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A];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创刊20周年优秀论文集(1988-2008)[C];2008年

5 高学娥;;孤残儿童心理行为与实施素质教育[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吴纪敏;;浅谈心理护理在福利院残疾儿童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刘宝成;;开展家庭寄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8 王晨光;金云霞;;245名农村家庭寄养孤残儿童与福利院机构孤残儿童的适应行为评价[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9 金云霞;;30名福利院儿童智力测验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晨光;金云霞;;245名农村家庭寄养孤残儿童与福利院机构孤残儿童的适应行为评价[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董晓昕;没妈的孩子也是宝[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2 本报记者 甘贝贝;“我想有个家”[N];健康报;2011年

3 郭子建;用爱托起残疾儿童的明天[N];抚顺日报;2009年

4 王豪;破译孤残儿童的“心灵密码”[N];中国社会报;2010年

5 刘金子 记者 孟楠;孤残孩子“回家”的路还有多远[N];大连日报;2008年

6 记者 陈程;让爱心在大家庭中结出硕果[N];哈尔滨日报;2009年

7 关俏俏;新疆将提高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率[N];中国老年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常振科 通讯员 关英才;让孤残学子沐浴社会暖阳[N];运城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韩岩 任虎鹏;“六一”:探寻“爱心家庭”寄养模式[N];陕西日报;2011年

10 杨宣筑;“爱心毛衣”传真情[N];贵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玉;保育员—儿童间互动与孤残儿童发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陈琳琳;上海市保育员职业认同的调查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亚辉;河南省幼儿园保育员队伍现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蔡丹艳;保育员专业化的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芳辉;政府视野下的孤残儿童融入社会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甘晓彬;保育员专业成长的园本研修机制探索[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春丽;社会工作视野下孤残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尹亭亭;行动研究模式下0-3岁孤残儿童的早期干预[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龚佩花;我国孤残儿童家庭化养育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方晓芬;社会福利视角下的孤残儿童福利供给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847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17847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6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