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与环境的对话:儿童语言学的博弈命题
本文选题:儿童语言学 + 博弈论 ; 参考:《学前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摘要】:儿童语言研究在新时期出现了向心智哲学和人类中心范式转向的新气象。从语言博弈的哲学视阈来看,儿童语言发展及其研究始终是一部在各类因素影响下探寻心智与环境初步对话规律的博弈史。在生物学和社会学解释的博弈中,前者关心的是儿童语言的内在机制和生物特性,后者感兴趣的则是儿童语言的外显功能和社会性。静态的语言理论研究与动态的儿童言语研究的博弈则呈现了研究者对儿童心智发展的复杂性与环境多样性的斟酌。母语与外语的博弈不仅是儿童在两种语言认知过程中的艰难取舍与平衡,也是儿童心智与周边文化环境的互动和对话。这些研究都从理论之道、方法之论和实践之术三方面印证了语言哲学不只是关于成人语言的研究,儿童语言学正是从博弈论视角来合理解读言、意、心、物、境等语言哲学命题的理想领域。
[Abstract]:In the new period, the study of children's language has turned to the philosophy of mind and the paradigm of human centrality. From th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game, the development and study of children's language is always a game histo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to explore the law of the initial dialogue between mind and environment. In the game of bi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the form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language, while the latter is interested in explicit function and sociality of children's language. The game between static language theory and dynamic children's speech shows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children's mental development. The game between mother tongue and foreign language is not only the difficult choice and balance 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cognition, but also the interaction and dialogue between children's mind and their surrounding cultural environment. All these studies confirm that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s not only about the study of adult language, but also the ra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meaning, heart and subst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ame theory. The ideal realm of linguistic philosophical propositions such as context.
【作者单位】: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上海交通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教育语言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61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松;;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的两个阶段——兼评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2 Breyne Arlene Moskowitz;李平;;语言的掌握(上)[J];国外语言学;1981年02期
3 梁卫兰,郝波,王爽,杨艳玲,张致祥,左启华,TardifT,FletcherP;中文早期语言与沟通发展量表——普通话版的再标准化[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年05期
4 燕明祥;;儿童语言研究综述[J];成才之路;2008年28期
5 王东志;;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视角:二语对母语的迁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6 任姹婷;杨庆华;;儿童语言学习系统理论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年08期
7 赵耿林;;语言博弈现象漫谈[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董高伟;;博弈论语义学探赜[J];黑河学刊;2011年06期
9 祁文慧;;国外儿童语言研究综述[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蒋新梅;;从“博弈论”视角谈人际交往中应注意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中;;预制语块与大学英语作文教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杜洪波;向晓红;;英语言语失误的认知因素和心理机制——“He-She,His-Her”运用的个案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张雪梅;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裴文;语言流变过程状态的时空观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钱雯;;论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本体论——以《虚构与想像》为对象[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郑娟;;记忆原理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朱万喜;儿童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何更生;语文素质与语文学科中的素质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孔令达,傅满义;儿童语言中副词的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瑾;;论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编解码冲撞的不同类别[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茜;;英语学习词典查阅的信息处理模式及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梁卫兰;;儿童语言发展与评价[A];儿童营养保健高级培训班资料[C];2005年
4 黄燕梅;;Implications of Schema Theory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陈维红;;心理词库研究与类义词典编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邱亲仁;;双语心理词库构建新型对外汉语双语学习词典[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海燕;;利用记忆心理学,提高英语词汇学习效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名方;;心理认同是检验修辞效果的惟一标准[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9 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内容确定、层级划分与项目排序问题[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10 黄立;;日本留学生汉语转折复句的习得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伟钧;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昝飞;聋生汉字加工中语音编码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胡健;逆证推理与言语理解[D];复旦大学;2003年
7 贺荟中;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语篇理解过程的认知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君;从图式理论角度研究同声传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祥瑞;论口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译者的跨文化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茂;自闭症儿童疑问句个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马靖;影响会议交替传译的主要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崔有为;以利奇和顾曰国为代表的英汉礼貌原则比较研究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冬;积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付瑶;概念整合理论指导下的《红楼梦》歇后语认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曹艳芳;泛读中不同任务类型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谭娟;汉语儿童对量词和否定词辖域关系的认识[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张霞;交替传译中的记忆机制及训练方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Breyne Arlene Moskowitz;李平;;语言的掌握(上)[J];国外语言学;1981年02期
2 杨小璐;儿童汉语中的限制焦点[J];当代语言学;2002年03期
3 梁卫兰,郝波,王爽,杨艳玲,张致祥,左启华,TardifT,FletcherP;中文早期语言与沟通发展量表——普通话版的再标准化[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年05期
4 黄长著;网络时代的语言竞争:文化生态学的思考[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5 Breyne Arlene Moskowitz;李平;;语言的掌握(下)[J];国外语言学;1981年03期
6 严辰松;;构式语法论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袁野;;构式语法的语言习得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易立新;;中西语言观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9年05期
9 李小华;王立非;;第二语言习得的构式语法视角:构式理论与启示[J];外语学刊;2010年02期
10 汪丁丁;语言的经济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玉;儿童的道德语言[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87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1887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