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幼儿教育论文 >

亲子培训对儿童幼儿园适应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11 08:31
【摘要】: 亲子关系是个体最早接触到的人际关系,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亲子关系对儿童青少年的情绪、行为、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学校适应等发展的诸多领域都有广泛而深刻影响。 本研究旨在考察亲子培训对儿童幼儿园适应水平的影响。首先采用母亲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Cornners儿童行为问卷教师用量表对131名4—6岁的幼儿园儿童的母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标准)状况和幼儿园适应情况作了调查,并检验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1)4—6岁儿童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四个因子上均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和年龄组间差异。 (2)4—6岁儿童幼儿园适应在品行问题、不注意—被动上没有显著性别差异,在多动和多动指数因子上存在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表现出更强的多动性;在品行、多动问题上无年龄组间差异,在不注意—被动上有显著年龄组间差异,低年龄组儿童比高年龄组儿童有较多的不注意—被动行为。 (3)母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与儿童的幼儿园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母子女之间亲子关系状况越好,儿童表现出越优秀的幼儿园适应水平。 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采用自编的亲子关系培训方案对其中15名儿童(实验组)的母亲家长进行了为期8周、每周1次的亲子关系培训团体辅导。另外15名儿童作为对照组,未作任何处理。实验处理结束后两周,对两组儿童的母亲教养方式和幼儿园适应情况分别做了实验后测量,比较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的前后测分数,检验了实验干预效果。得出如下结论: (1)亲子关系培训改善了儿童母亲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亲子培训能够提高儿童的幼儿园适应水平; (2)本研究中开发的亲子关系培训方案是一套能够改善母亲与子女之间亲子关系的培训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亲子关系团体培训是改善亲子关系质量,提高儿童幼儿园适应性的有效手段。尽管亲子培训是一件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但是与让孩子拥有一个适应更加良好的幼儿园生活,乃至拥有一个更加良好的未来社会适应,我们相信这些努力的付出是值得的。
[Abstract]: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s the earliest personal contact, and it is also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relationship in a person's lif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has a wide and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many fields, such as emotion, behavio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ocial adaptation, school adaptation and so 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arental training on children's kindergarten adaptability. First, the maternal rearing style scale (EMBU) and the Cornners Child behavior questionnaire (Cornner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parental rearing style standard) and kindergarten adaptation among 131 kindergarten children aged 4-6 year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was tes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maternal rearing style of 4-6 year old children was warm, understanding, interfering, protecting, refusing, There was no gender difference or age group difference among the four factors of denial and punishment. (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aged 4-6 years old in kindergarten,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between neglect and passivity. There were gender differences in hyperactivity and hyperactivity index factors. Boys showed stronger hyperactivity than girl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age groups in behavior, hyperactivity problems, and significant age group differences in inattention and passivity. Children in the lower age group have more neglect and passive behavior than those in the older age group. (3)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ther and the child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child to kindergarten, and the better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ther and the child, the better the status of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ther and the child. Children showed a better level of kindergarten adap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findings, the mothers and parents of 15 of the childre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ained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raining group once a week for 8 weeks by using the self-designe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raining program. Another 15 children served as control group without any treatment. Two weeks after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the maternal rearing style and kindergarten adapta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measured after the experiment. The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and the effect of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was teste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raining improves the parenting style of the child's mother, (2) the parent-child training program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is a set of training programs which can improve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 and child.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rent-child group training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children's kindergarten. Although parent-child training is a work that takes a lot of time and effort, it is associated with enabling children to adapt to a better kindergarten life and even a better society in the future. We believe that these efforts are worth the effor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静;;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陈祥真;;试析家庭因素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王小一个;;信任孩子的家长才能直视孩子的眼睛——别动我的日记、电脑和手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21期

4 姚璐璐;;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11年05期

5 张丹华;;亲子关系——儿童社会化的动因[J];外国教育研究;1992年02期

6 汪淼;江立成;;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亲子关系做起[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陈应俊;;亲子成仇,何以解忧[J];好家长;2010年13期

8 张林;邢方;;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年09期

9 张英琴;赵俊萍;;关注特殊需要儿童的早期亲子关系干预[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翁惠宏;;一个胆小软弱男孩的辅导案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睿;侯玉波;;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张琨;;如何改善亲子关系[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修巧燕;;家庭中亲子关系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简述几位精神分析学家的思想[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4 张祥龙;;孝意识的时间分析[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智聪;黄辛隐;;内观疗法对改善中学生亲子关系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徐璇;;享受孩子共同成长[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7 张文新;Andrew J.Fuligni;;青少年对待家庭义务感的态度及其与亲子关系和学业适应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戴丽琼;方晓义;房超;;亲子沟通内容及其特点[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魏军锋;蒋艳菊;;感觉寻求、亲子关系及同伴交往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梁晓华;于卫建;胡荣花;;浅谈应用PCR-STR 16位点Identifiler Plus试剂盒鉴定亲子关系的必要性[A];中国输血协会第三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苏军;让祖辈投资“亲情”合适吗[N];文汇报;2010年

2 汪来超;如何确认亲子关系[N];检察日报;2002年

3 沈慧婷 本报记者 丁秀伟;教育孩子只允许有一种声音[N];中国妇女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艾谦 实习记者 李雪;亲子关系并非无解方程[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5 主持人 程熳;让暑假充满天伦之乐[N];黄石日报;2010年

6 文/劳凯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网络时代如何重建亲子关系[N];中国妇女报;2002年

7 记者 教学;亲子关系也要和谐[N];西部法制报;2006年

8 杨易;从亲子关系紧张看责任教育缺乏[N];光明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杨雪松;好的关系,,就是对孩子最大支持[N];本溪日报;2010年

10 张丽峰;反省我们的亲子关系观[N];中国妇女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3 白玉妍;应用微卫星DNA标记进行蓝狐(Alopex lagopus)亲权鉴定和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4 刘玉梅;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卢明霞;中国孝德教育的历史与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邹萍;父母共同养育行为及其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国艳;中国12~36月龄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谭杉杉;亲子观视域中的有岛武郎小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迪;儿童健康信息认知的“知沟”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曦;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分析:基于杭州市学龄前儿童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美萍;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的父母权威观/行为自主期望与亲子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施晓玲;辅助生殖技术涉及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D];苏州大学;2006年

4 张秋凤;亲子教育对不良亲子关系的调适[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5 吕芳;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尹德艳;农村初中生亲子关系状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陈铁柱;张炜家族小说的亲子关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8 朱素敏;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现状及教育建议[D];苏州大学;2011年

9 赵海霞;中小学生亲子关系类型量表的初步编制[D];郑州大学;2012年

10 罗洪燕;陪读中亲子关系[D];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12年



本文编号:2236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2236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4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