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交往的主体间性特点及实现策略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r-subjec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child communication and its realization strategy, which is guided by children's thought, combining theory with reality, literature method and observation method as the main methods.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dea of intersubjectivity, analyz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teacher-child communic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trategies to realize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teacher-child communication. The thesis is mainly composed of four parts: chapter on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the loss of children's subject in the current teacher-child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o re-examine the teacher-child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order to find the lost subject of children, to achieve harmonious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The second chapter: along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ought of intersubjectivity,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controversy about intersubjectivity, it analyzes and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Chapter thre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child communication, and the rights and status of children, the author concretely expounds the inter-subjec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child communication: subject equality, subject need, two-way interaction and result reciprocity. Chapter four: aiming at promoting and maintaining the intersubjective state of teacher-child communic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successful cases and failure cases of teacher-child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the subject is inclined and knowledge dialogu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appropriate support of the four strategies to achieve teacher-chil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ain body.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6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建平;;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2 岳伟;孙炎;;FDI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文士博;;和谐社会关系经济价值的审视与应对策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年01期
4 齐辉;;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温苑花;;高职计算机课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1期
6 娄德欣;;普通高校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学生参与策略研究[J];林区教学;2009年10期
7 闫健;栾忠权;;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年Z1期
8 程核红;;关乎细节 运用策略——“课堂管理”细节优化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年02期
9 杨蕊;;从实用性出发改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及策略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曾明彬;;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策略分析和对策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全明;宋松;张建新;;农业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以江苏省溧阳市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梅玲;宋庆德;董全武;张涛;;苏北地区中小制造业企业ERP实施策略研究[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上)[C];2010年
3 乔元志;;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策略研究[A];通信发展战略与业务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分行课题组;王军;;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竞争策略研究[A];2005年山东省金融学会重点研究课题成果[C];2005年
5 沈勇;;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其对应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6 卢■;;农村中学化学教研组开展“说、听、评”校本教研实践中的异变及对策[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7 贾强;杨华;徐靖波;;后危机时代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的策略研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史豪斌;潘炜;李孝安;;集控式足球机器人决策子系统研究[A];马斯特杯2003年中国机器人大赛及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郭志禹;洪浩;;竞技武术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策略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10 褚红艳;;高中生俄语学习策略研究[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劲;赵建兴 剑胆“牛”心[N];中国证券报;2007年
2 泰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策略投资 波段操作[N];证券日报;2004年
3 港文;摆擂珠三角[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4 ;投资银行业务的现实选择与策略研究[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4年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李宁;中医药的策略研究[N];上海中医药报;2001年
6 记者李凝;加强专利战略和策略研究[N];科技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唐雪来;加强研究 银华备战下半年市场[N];上海证券报;2008年
8 宋国才;策略研究应有新视角[N];解放军报;2008年
9 郑田;后危机时代加快经济发展的金融策略研究[N];金融时报;2011年
10 任亮;中信证券:反弹的力度不会很强[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杰;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曹巍;重磅药品评估及北京重磅药品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6年
3 尹优平;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4 宗希云;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策略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5 卢斌;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交往[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王琰;普通高校整体化教学楼群优化设计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守宏;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邓灵斌;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知识转移策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9 王林;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10 谢代银;现代企业融资策略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香云;师幼交往的主体间性特点及实现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吴开铭;广西电信发展战略与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3 童金华;基于收益管理的高档饭店客房销售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郑海波;宜宾市翠屏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王雪梅;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虹颖;航空公司机票超售服务补救策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覃卫卫;KP药业第三终端顾客满意提升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方芳;零售企业创建强势品牌策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9 陈敦明;长铁总分司客运营销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10 王涤非;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389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2389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