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幼儿教育论文 >

儿童学原理探究:从现象学出发的儿童学——浜田寿美男《儿童学序说》提示的线索

发布时间:2019-09-22 03:33
【摘要】:日本大学儿童学专业正在构建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儿童学概论。纵观多种儿童学概论的著述呈现了儿童学探究的学际综合性和多样性。本文以奈良女子大学教授浜田寿美男的《儿童学序说》所提供思路为线索,从生物学家尤克斯奎尔的环世界(umwelt)的概念出发,通过恩斯特.马赫、詹姆斯.吉布森的问题视角与探究方法,重新认识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立场与指向,从中尝试发现儿童学基本原理的一个出发点。
【图文】:

极限图,素描图,特性图,马赫


我们不能无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人摆脱不了人作为生物的有限性,例如,人始终要以生物性的身体存在的方式生活,人一直要面对生物的终极性问题:生与死。参悟到“人依然是有限的”之后,回归日常的透视视野中的生活世界(肥皂泡)应是摆脱现代的“虚妄”而返璞归真之路,这一点而后成为了现象学推导的出发点。二、恩斯特·马赫的基于感知觉的认识论与现象学人类的生物性感知觉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奥地利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1](ErnstMach,1838-1916)用以下的素描表达了对人类最重要的感知觉———视觉的认识(见图1)。马赫的这幅自画像显示了躺在沙发上的自己所能看到的世界,马赫将这幅画的构想,称为“依据自我观察的我”,提示了与其他生物有着同样生存特征的人类的感觉世界的有限性。人的视觉虽然通过透视,可以感知物体的远近,但必定在某一个界限达到了极限,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肥皂泡”。感知觉的有限性将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图1马赫左眼看到的视觉体验马赫除了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在认识论领域,,也有《感觉的分析》、《认识与谬误》等著述,展开了其独特的论述。马赫认识论的核心部分是所谓“要素一元论”。从欧洲发展起来的近代哲学、近代科学(虽然这些领域的实践者普遍都并没有自觉)一般都处于主客两元论或物心两元论的窠臼中。马赫认为这种状态是有问题的,应当返回直接经验,以此为出发点重新构筑知识的体系。即人类所处的世界既不是物的,也不是心的,而是由中立的诸感觉要素(如,色彩、声音、触觉等等)形成的,我们所称为的“物体”、“自我”,只是使用了语言来表达这些感觉要素的某种稳定关系、各种要素的复合而已。事实上,所谓“物体”、“自我”并没有任何实体。事物的因果关系可以用感

环境图,语义图,功能图,概念图


化。视觉中这种物体大小的恒定在心理学上称为知觉的恒常性。但在视觉世界里必定存在着远近与大小的切换边界(最远平面)。诸如夜空中的月亮和星星,在视网膜上,只是贴于黑色背景上的大小光亮点,视觉上月亮虽然大,但并不比旁边的星星更近。如果月亮以一定的速度接近地球,在一段时间里人只会感觉月亮的增大,而不是接近。[2]人对于事物的实际感觉与这样的切换有关,而对于动物来说,可能有着同样性质的感知觉,并以此决定它们的行为方式,这是“环世界”论中感知觉分析的一种表述。图2观察者左眼视觉的瞬时视野(Gibson,J.J.,1979)吉布森在《视知觉生态论》提出了他的生态光学、生态心理学的最为基础的观点:“affor-dance”(环境赋使),affordance是吉布森为其生态光学、生态心理学创造的概念,中文有各种译法:“示能性”、“环境赋使”、“功能可见性”、“手动启示”等,笔者在本文中使用“环境赋使”的译法。①所谓环境对于动物的所赋予的意义。与之前的知觉心理学的“刺激”不同,其语义为存在于环境中的动物通过探索其生活的环境而获得的意义或价值。吉布森提出的affordance指的是“关于动物与物之间存在的行为的关系性本身”。例如,有把手的衣橱,“‘我’对那只衣橱来说,拉开的行为是可能的”,存在这种可能性的关系即称为“这只衣橱与我之间存在拉开的affordance”,或“这只衣橱afford拉开的行为”。关键在于行为的可能性本身,与那只衣橱提示了拉开的接口(interface)、或‘我’自身认识到拉开这只衣橱的可能性无关。衣橱所装置的既便是“看不见的拉手,或不能作为拉手用的拉手”,如果‘我’拉开的情况可能发生,即两者间存在着affordance。此处可以看到,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的构想与“环世界”论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文化视野下的儿童研究与课程创新”(项目编号:11JJD880006)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61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云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钱雯;;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的创新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李祖平;程东旺;;基于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大学德育生活化路径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陈波;;水有流程 思有历程——读《陶行知新论》所联想到的[J];爱满天下;2004年02期

7 刘华杰;;大自然的数学化、科学危机与博物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钱继磊;;《反思中国法学界的“权利话语”》之反思[J];北方法学;2009年05期

9 马志生,敬海新;哲学思维方式的嬗变:从预成论到生成论[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10 胡长栓;正义的进化——人类文化的当代命运——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的悖论及其当代境遇[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邓素文;;从提问方式看近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3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孙承叔;;资本与现代性——马克思的回答[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5 曾鹰;乔瑞金;;技术的文化解释学:对人类“自身”一种新的理解[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的反思与生存本体论的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盛作国;;走向科学与人文统一的逻辑学[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张华;经验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小平;转基因食品传播推广中的文化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胡朋君;民俗视野中的迟子建小说创作[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冯波;“乡下人进城”小说中的“日常生活方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谭新斌;教育的负功能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童伟;论文学价值[D];扬州大学;2001年

7 胡长栓;文化哲学的悖论及其历史向度[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张彭松;总体性与历史的终极关切——对青年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539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2539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6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