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幼儿教育论文 >

“小帮手”现象探析

发布时间:2020-08-26 19:05
【摘要】:“小帮手”的存在是幼儿园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小帮手”是教师促成的一种非正式社会角色的担当,其实施的帮助行为有两个要素:①行为目标超出了正常的社会期望,但这种期望是在互动中自然发生的。②行为的目标指向并不是儿童自身的发展,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利他行为,而是指向于教师意愿的达成。 “小帮手”现象的总体特征表现为:教师为主导促起帮助行为的发生;由物导向的帮助行为为主导;过渡活动、生活活动——帮助行为的易发背景;幼儿进取、教师中性的情绪特征。根据行为的参与者和主题,小帮手帮助行为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教师—帮手”之间的帮助行为;“教师—帮手—其余幼儿”之间的帮助行为;“帮手—教师”之间的帮助行为;“帮手—其余幼儿……教师”之间的帮助行为。 “小帮手”现象的产生与持续存在与教师工作的客观需要及幼儿心理的主观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发挥着缓解教师工作压力、发展幼儿的责任意识、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缔结积极的师幼关系等正功能,但是,其滋长小帮手的特权感、造成群体分化、催生权力的交换等负功能也随之产生。 “小帮手”现象的实质是中国社会中“日常权威”人际交往规则从成人世界向儿童世界渗透的过程。幼儿通过“小帮手”的角色担当和体验,渐渐内化了一定的社会价值规范,并且部分成为幼儿同伴群体中认同的价值标准。其从教师到帮手再到其余幼儿的权力链正是中国文化中对个体的设计方式——由他人“定义”的自我的体现。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61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任梅;5-7岁幼儿谦让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友娟;幼儿园公开课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05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2805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b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