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人化”现象之道德审视
发布时间:2017-04-16 06:19
本文关键词:儿童“成人化”现象之道德审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儿童“成人化”现象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对儿童“成人化”现象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对童年及儿童进行理论分析:首先,结合人类学、发生学、教育学等理论,对童年进行分析:童年是特殊的人生阶段,是作为生物人和社会人的必经阶段;童年为教育提供了前提。接下来,本文对儿童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儿童是成人之父、成人之师;儿童是生活者、游戏者、学习者,儿童生活是生活、游戏、学习的交融。第二部分对儿童“成人化”现象进行界定,并对其由“外”到“内”的表现,具体包括外表、语言、需求欲望、行为、观念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三部分深层次地从儿童观、学校、家庭、电子媒介这几方面分析了造成儿童“成人化”现象的种种原因,认为儿童受到错误儿童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电子媒介的戕害,变得日益成人化。第四部分对儿童“成人化”现象的教育后果,包括人格后果、人生后果、社会后果进行了阐述。最后一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学校应作为真正的“学”校:回归学的本意,给孩子游戏的机会,维护艺术在学校中的价值;回归家庭的本然,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弥补休闲的缺失,并对儿童进行休闲教育,恢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在电子媒介时代,学校自身应具有媒介意识,应培养兼顾“文化人”和“具有媒介意识的人”的新型主体,培养儿童的“媒介素养”,鼓励儿童作为“媒介制作者”发出自己的声音。
【关键词】:儿童 儿童“成人化” 道德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1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8
- 前言8-15
- 一、研究缘起8
- 二、研究综述8-13
- 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13
- 四、研究方法13-15
- 第一章 儿童:不是成人的人15-26
- 第一节 童年:特殊的人生阶段15-17
- 一、童年:人生的必经阶段15-16
- 二、童年为教育提供前提16-17
- 第二节 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17-19
- 一、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之“素描”17-18
- 二、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之“深描”18-19
- 第三节 儿童是什么?19-26
- 一、“儿童”词义的溯源及演变19-20
- 二、儿童是成人之父、成人之师20-22
- 三、儿童:生活者、游戏者、学习者22-26
- 第二章 儿童“成人化”:涵义及表现26-37
- 第一节 “成人化”的儿童26-27
- 第二节 由“外”到“内”的成人化27-37
- 一、儿童外表的成人化27-29
- 二、儿童语言的成人化29-32
- 三、儿童需求欲望的成人化32-33
- 四、儿童行为的成人化33
- 五、儿童观念的成人化33-37
- 第三章 追本溯源:“被长大”谁之过?37-52
- 第一节 “错位”的儿童观37-40
- 一、儿童作为预备37-38
- 二、儿童作为工具38-40
- 第二节 “揠苗助长”的学校40-45
- 一、学校:“成人化”的机构41-42
- 二、“上学=上班”——学校教育的制度化、功利化42-43
- 三、“第二名=最后一名”——病态的竞争学习观43-44
- 四、“没有游戏的童年”——游戏的正规化44-45
- 第三节 “助纣为虐”的家庭45-48
- 一、家庭:“成人化”的沃土45
- 二、“越早越好”——早教课程的流行45-46
- 三、“邻家的孩子”——同伴压力46-47
- 四、“外面有危险”——休闲缺失47
- 五、“家庭会伤人”——角色压力47-48
- 第四节 “无处不在”的电子媒介48-52
- 一、感官主义48-49
- 二、暴露秘密49-50
- 三、娱乐至死50
- 四、经验“同质化”50-51
- 五、虚假世故51-52
- 第四章 教育后果:异化与不幸52-58
- 第一节 人格后果52-54
- 一、世故取代天真52
- 二、虚伪取代真诚52-53
- 三、个性递减53
- 四、做秀人格53-54
- 第二节 人生后果54-55
- 一、童年不幸54-55
- 二、一生不幸的前奏55
- 第三节 社会后果55-58
- 一、功利加剧56
- 二、创造性降低56-58
- 第五章 出路探寻:儿童作为儿童58-72
- 第一节 学校作为“学”校58-62
- 一、回归“学”的本意58-60
- 二、给孩子游戏的机会60-61
- 三、维护艺术在学校中的价值61-62
- 第二节 回归家庭的本然62-66
- 一、发挥教育功能62-64
- 二、休闲的弥补与教育64-65
- 三、恢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65-66
- 第三节 媒介素养的培养66-72
- 一、学校自身应具有媒介意识66-67
- 二、培养儿童媒介素养67-70
- 三、儿童作为“媒介制作者”70-72
- 结语72-74
- 附录74-77
- 参考文献77-81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81-82
- 致谢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中军;赵大霞;;班主任工作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班主任之友;2002年12期
2 杜洁;屈陆;;反思制度化学校生活对学校教育的异化[J];中国德育;2009年11期
3 王海英;;20世纪中国儿童观研究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2期
4 高德胜;;节俭·人性·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5 刘万海;;当前教育中儿童的成人化倾向省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6 王攀峰;;“学习与生活共同体”的建构原则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6期
7 王凤玲;;儿童“成人化”现象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9期
8 刘晓东;论教育与天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孙云晓;;警惕“集体失语症”[J];教师博览;1997年08期
10 詹玉姝;;论儿童电视广告语言“成人化”的危害[J];新闻世界;2010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喜海;论回归童年的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廷艳;童年的消逝引起的道德困境及应对措施[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佳;童装“成人化”倾向的市场分析及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本文关键词:儿童“成人化”现象之道德审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0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31020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