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奥尔夫、柯达伊儿童音乐教学法的借鉴意义
发布时间:2017-09-22 07:28
本文关键词:论奥尔夫、柯达伊儿童音乐教学法的借鉴意义
【摘要】:一个世纪以来,奥尔夫、柯达伊儿童音乐教学法,被世界许多国家所借鉴,已成为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儿童音乐教学范式。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音乐教育学术界乘改革春风,开始认识奥尔夫、柯达伊儿童音乐教育理念,并逐步开始向学校实践层面的转化。自上世纪末,奥尔夫、柯达伊儿童音乐教学法,在国内一线发达城市,成为我国幼儿、学前以及小学音乐教学课堂重要教学模式,推广教材、教具也配套广布于各大书店。 本文正是基于对这两种教学理论借鉴事实,进行了四地六校的田野调查,试图以微观、具象的视角,探讨奥尔夫、柯达伊儿童音乐教学法,之于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借鉴意义。 调查中我们发现,多地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因经济、地理位置、历史条件、文化基础的不同,而呈现巨大的差异,一线发达城市虽然学校内音乐教育也不容乐观,但因社会办学氛围浓郁,孩子可以从校园之外,获得更多自己感兴趣的音乐文化知识,获得更多的专业音乐教育训练机会,相比之下,部分二线城市乃至于县级城镇,小学音乐教育处境却十分尴尬。 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十分庞杂,单以本文的容量是远远不足以分析透彻的。因而,本文并未在因由寻求上着墨过多,而是紧紧依据调查所得的各项数据,提出问题,并试图以奥尔夫、柯达伊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论证其在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四城六校的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对奥尔夫、柯达伊教学个案的展示解读,我们认为:奥尔夫、柯达伊儿童音乐教育方法,对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有着“它山之石”的作用,其内在文化态度和关怀方式,,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和教育内涵,有着深层的相互契合,有益推动当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体制的改革,有益促进传统音乐文化在儿童教育开蒙阶段的融入,有益激活我国深厚而广阔的儿童音乐教育资源,有益发现建构具有中国价值意义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 但本文还认为,对这两种教育方法的借鉴,根本的问题是要有足够的理性认知,要认清“它山之石”终究属于“它者”,之所以借鉴,是为了以“彼石”琢“吾玉”,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文化自觉、自信,是为了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 缘于笔者自身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浅显,文中很多观点还需更进一步的思考和升华,其中粗糙之处,期望诸位专家、老师的垂正。
【关键词】:奥尔夫 柯达伊 儿童音乐教育 借鉴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13.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绪论7-10
- 1 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10-14
- 1.1 奥尔夫的生平10
- 1.2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10-12
- 1.3 奥尔夫音乐教学特点12-14
- 1.3.1 节奏12
- 1.3.2 乐器12
- 1.3.3 教材12-13
- 1.3.4 即兴13
- 1.3.5 主动13-14
- 2 关于柯达伊音乐教学法14-19
- 2.1 柯达伊生平14
- 2.2 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14-16
- 2.3 柯达伊音乐教学的特点16-19
- 2.3.1 唱名法选择16
- 2.3.2 节奏16-17
- 2.3.3 手势17
- 2.3.4 注重读写17
- 2.3.5 重视歌唱17-19
- 3 “四城六校”的儿童音乐教学个案调查19-31
- 3.1 “四城六校”小学音乐教育个案调查19-26
- 3.1.1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19-20
- 3.1.2 上海市杨浦区杨浦小学20-22
- 3.1.3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小学22-23
- 3.1.4 山西省太原市实验小学23-24
- 3.1.5 山西省太原市海边街小学24-25
- 3.1.6 山西省吕梁市兴县蔡家崖乡胡家沟村小学25-26
- 3.2 “四城六校”小学音乐教育个案调查分析26-31
- 3.2.1 课时安排26-27
- 3.2.2 师资力量27
- 3.2.3 课后作业27-28
- 3.2.4 音乐感受28
- 3.2.5 音乐喜好28-29
- 3.2.6 音乐渴望29
- 3.2.7 音乐素养29
- 3.2.8 特长选择29-31
- 4 奥尔夫、柯达伊儿童音乐教学法应用个案展示31-38
- 4.1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应用个案31-34
- 4.1.1 教学教案31-33
- 4.1.2 教学过程33-34
- 4.1.3 课后总结34
- 4.2 柯达伊儿童音乐教学法应用个案34-38
- 4.2.1 教学教案34-36
- 4.2.2 教学过程36-37
- 4.2.3 课后总结37-38
- 5. 奥尔夫、柯达伊儿童音乐教学法的借鉴意义38-42
- 5.1 文化传承38-39
- 5.2 教育实践39-42
- 结语42-43
- 附录43-48
- 参考文献48-50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50-51
- 致谢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阳;;当下传统音乐与民间礼俗的依附与共生现象[J];音乐研究;2005年04期
2 陈铭道;;音乐民族志写作——以《苏雅人为什么歌唱》为例[J];音乐研究;2009年06期
3 陈艳;;民间艺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黑龙江史志;2009年15期
4 叱培虹;;民间传统音乐调查的理论和技术准备[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汪培元;;柯达伊·佐尔丹[J];音乐爱好者;1982年04期
6 李方元,吴祖英;论柯达伊音乐课程思想与实践[J];中国音乐;2002年03期
7 管建华;后现代人类学与音乐人类学[J];中国音乐;2004年04期
8 杨红;传统音乐文化的社会维护之典型范例──香港大众曲艺社的实地调查报告[J];中国音乐;2005年01期
9 杨民康;论音乐民族志研究中的主位—客位双视角考察分析方法——兼论民族音乐学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方法的来龙去脉[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沈洽;音乐文化的双视角观照─—民族音乐学的一种新定位[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本文编号:899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899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