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庭视角的儿童双性化人格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11:11
本文关键词:基于家庭视角的儿童双性化人格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双性化人格教育已经被认定为较为理想的性别教育模式。双性化人格是一种集男性和女性优点于一身的性别模式,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家庭作为儿童早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及家庭环境对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势在必行。要求家长摆脱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因性施教,鼓励儿童向异性学习,增加父亲参与教育的时间,为儿童营造一个幸福平等的家庭氛围。
【作者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儿童 家庭 双性化人格 因素 策略
【分类号】:G610
【正文快照】: 柏拉图曾说过,很早的时候,人都是双性人,身体像一个圆球,一半是男人,一半是女人,后来从中间被劈开了,所以,每个人都竭力找回自己的另一半,以重归完整。我们兴许觉得不可理解,但现在想来,两个孤立的性别都是有缺陷的,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健全的人性。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亚玲;;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4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霞;;加强“双性化”教育,做健康、快乐的“真玫瑰”[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1期
2 郑莉;杨梦莹;;双性化研究综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卜卫;大众传媒与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J];青年研究;1997年02期
2 韦澍一;从两性关系重组谈实现男女平等的途径[J];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2期
3 方俊明;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4 李少梅;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杨美荣;陈明珊;牛宙;彭建国;;某高校大学生性别角色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7期
6 王中会;张建新;;性别、性别角色和性别观念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3期
7 王学;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J];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04期
8 李少梅,郭显梅,周方;幼儿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及其培养[J];早期教育;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999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999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