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选题指南 课题申报 湖南省湘西州保靖

发布时间:2016-08-26 11:09

  本文关键词: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理念与建构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选题指南
                              
面对“十三五”时期教育科研的新形势,需要我们对新的领域、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也需要我们对诸多问题进行再研究、再实践。我们将“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向归纳为九个方面:一是开展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区域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三是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四是发展性教育评价研究;五是学校品质提升研究;六是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七是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研究;八是家庭教育指导研究;九是省教育学会“十二五”优秀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和市州与县级教育学会群众性教育科研指导和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围绕上述研究方向,特制订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选题指南(指南中所列参考文献绝大部分可在网上免费或付费查阅),供课题申报者参考。
一、区域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1、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深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研究
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升义务教育管理水平研究
3、依据《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提高办学育人水平的实践研究
课题来源:《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提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研究提示:2015年6月,在江苏省泰州市召开了全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探讨了改革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研究建议
(1)发挥市州或县级教育学会聚集专家和联系中小学的优势,开展对课题1和课题2的现状调查与实施对策的研究;该两项研究宜在“十三五”前期完成,最好为调查报告上报、论证、对策实施、成果验收留足三年时间。
(2)义务教育学校开展对课题3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在全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的讲话《深化综合改革,注重内涵建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人民教育》2015年第16期);
(2)《品质和质量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增长点”——全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综述》(《人民教育》2015年第15期);
(3)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2014年);
(4)《区域教育新均衡的泰州方案》(《人民教育》2015年第23期);
(5)《中西部地区教育改革发展探路》(《人民教育》2015年第23期);
(6)《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同向度与路径选择》(《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1期);
(7)《关注初中突围》(《人民教育》2015年第20期);
(8)《求解留守儿童教育》(《人民教育》2015年第22期)封面主题文章6篇;
(9)《人的城镇化:教育何为》(《人民教育》2015年第9期);
(10)《以互联网思维推进区域教改》(《人民教育》2015年第23期)。
 
(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研究
1、高中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质量现状与对策的调查研究
2、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育人水平研究
3、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研究
4、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研究
5、实施农村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研究
6、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7、加强湖南中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交流的研究
课题来源:2014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86.5%,距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达到90%的目标,仅一步之遥。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任务。
研究提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这就意味着“十三五”期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研究建议
(1)开展相关现状调查与实施对策的研究,要求同上。
(2)普通高中学校,尤其是农村高中学校适合开展探索培养模式多样化,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实践研究。
(3)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专家解读“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6日第3版);
(2)《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
(3)《“新高考”引领下的高中教育“新常态”》(《人民教育》2015年第1期);
(4)《厘清选择性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人民教育》2015年第1期);
(5)《落实学生前所未有的选择权》(《人民教育》2015年第1期);
(6)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2010年);
(7)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2015年);
(8)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3年);
(9)《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理念与建构策略》(《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
(10)《追求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的融合》(《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26日第9版)。
 
 
(三)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提升研究
1、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幼儿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2、促进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3、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实践研究
课题来源:《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提出: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
研究提示:省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一项研究表明,当前我省幼儿教师队伍城乡之间、公办民办之间发展很不均衡,并存在对幼儿园的管理缺失,幼儿教育专业师资培训力度不够等诸多现实困境。
研究建议
(1)适合区县教育学会开展调查研究,要求同上。
(2)城乡幼儿园开展培养儿童核心基础素养,提升教育质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
(2)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2015年);
(3)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年);
(4)江苏省教育厅长沈健《用“立法”打破学前教育发展“瓶颈”》(《人民教育》2015年第11期);
(5)《儿童学习基础素养:思考学习质量观的一种新路径》(《人民教育》2015年第11期);
(6)《美学视域下的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力》(《人民教育》2015年第15期);
(7)《会“玩”才会有精彩斑斓的童年——合肥市宿州路幼儿园特色教学点亮学子风采》(《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14日第8版);
(8)《幼儿教育不能小学化,更不能虚无化》(《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
(9)《幼儿园安全管理也应专业化》(《人民教育》2015年第22期);
(10)《甲骨文绘本:让幼儿在审美游戏中启迪心智》(《人民教育》2015年第15期)。
二、学生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研究
(一)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研究
课题来源:基础教育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热点。
研究提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把“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作为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的着力点。核心素养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它是素质教育研究的再出发,必将重构我国未来的教育图景。教育部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研究建议:适合市州及县级教育学会、教师培训机构、省属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小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
(2)《核心素养: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13日第10版);
(3)《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
(4)《走向核心素养》(《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
(5)《谈“核心素养”》(《教育研究》2015年第9期);
(6)《核心素养,一枚改变教育内涵的“楔子”》(《人民教育》2015年第24期);
(7)《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全球教育展望》 2015年第8期);
(8)《批判性思维缺失的教育反思与培养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1期);
(9)《全球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人民教育》2015年第9期);
(10)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八次主题学术年会“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会议文献资料;
(11)《美国中小学“21世纪技能”计划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二)  学生德育研究
 参考文献
(1)《重建道德可教的涵义》(《新华文摘》2015年第19期);
(2)《道德教育及其知识化路径》(《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
(3)《道德教育的非知识化路径——道家的知识观及其道德教育方法研究》(《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4)《优良品德学习何以使人幸福-------美德伦理学复兴的文化哲学解析》(《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
(5)《构建生态德育体系 实施“五化”育人策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五中学校德育创新纪实》(《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14日第11版);
(6)《德育的科学性在哪里》(《人民教育》2015年第6期);
(7)《2015,问诊德育难题》(《人民教育》2015年第24期);
(8)《多元文化视域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文化路向与价值选择》(《新华文摘》2015年第24期)。
 
1、实施新版《中小学生守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的通知》及新版《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
(2)《价值观教育化难》(《人民教育》2015年第23期封面主题文章5篇);
(3)《触及根本的教育——从法国基础教育的哲学课谈起》(《人民教育》2015年第23期);
(4)《全球化时代,我们如何进行国家认同教育?》(《人民教育》2015年第20期);
(5)《把小<守则>做成大文章》、《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教育》2015年第18期)。
2、生活德育建构研究
参考文献
(1)《重新认识道德和道德教育》(《人民教育》2015年第19期);
(2)《品德可以在游戏中“玩”出来》(《人民教育》2015年第5期);
(3)《让德育成为一种鲜活的自主生活》(《人民教育》2015年第22期);
(4)《在快乐中达成养成教育目标》(《人民教育》2015年第18期)。
 
3、超越学科化思维,品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品德课教学改革深化的方向:超越学科化思维》(《人民教育》2015年第17期);
(2)《核心价值观教育走到深处是融合》(《人民教育》2015年第23期)。
 
4、学生网络德育研究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德育》2015年第15期);
(2)《网络时代的青年道德建设》(《光明日报》2014年8月6日);
(3)《机遇与挑战--谈信息时代班主任工作中的网络德育教育》(《文理导航》2014年第11期)。
 
(三) 学生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学生体育研究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课题来源: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加剧了"静态生活"的形成,我国在校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水平明显不足。十多年前,就有校长提出了“身体教育学”; 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对“身体教育学”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不能缺席的。
研究提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被写进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这样具有战略意义的文献中。教育部将采取积极措施,增加体育课时,并要求任何学校不得借口占用体育课时,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并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研究建议:适合市州及县级教育学会和相关专业委员会、所有中小学校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2012年);
(2)《不能被遗忘的“身体教育学”》专辑《将来的体育课要教孩子两样东西——访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等5篇文章(《人民教育》2015年第11期);
(3)《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人民教育》2015年第14期);
(4)《体育是为了让人享受生命的美好》(《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
(5)《体育:有趣、出汗、技能、安全》(《人民教育》2015年第13期);
(6)《体育运动如何促进儿童大脑发育》(《人民教育》2015年第5期);
(7)《体育课要在“质”上下功夫》(《人民教育》2015年第24期);
(8)《积极心理学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7期);
(9)《帮助学生走出精神荒漠》(《人民教育》2015年第18期)。
 
(四) 学生美育研究
课题来源:学校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
研究提示: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现代德育应当建立“德育美学观”、以及基于德美、育美欣赏的“欣赏型德育模式”。教育实践应当建立教育活动的“第三标准”——即“善”的标准(教育目的)、“真”的标准(教育规律)之外的美的标准(审美原则),即让审美、立美的教育在全部教育生活里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让审美标准成为所有教育实践的基本标准与常识。
研究建议:适合中小学、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及《人民教育》2015年第15期“改进学校美育专辑”27篇文章 ;
(2)《挖掘“美”的教育学内涵——一所艺术特色高中的尚美之路》(《人民教育》2015年第23期);
(3)《中小学音乐教育应重视审美性与实践性的融合——基于对杜威“审美经验”的内涵的理解》(《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
 
(五)学生通用技术和劳动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15年);
(2)《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路径——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就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答本刊记者问》(《人民教育》2015年第17期);
(3)《浅谈怎样上好通用技术课》(《新课程·下》2015年第3期);
(4)《英国中小学通用技术教育改革及其学科转型》(《比较教育研究》2014年第9期);
(5)《劳动教育将全面突围》(《人民教育》2015年第17期);
(6)《立新实小:劳动为教育开新路》(《人民教育》2015年第22期)。
 
(六)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21世纪以来国际学界学生学习研究的热点、趋势和走向——基于wos检索平台2000—2014年“学生学习”主题词文献共被网络图谱的分析》(《教育研究》2015年第7期)。
 
1、学生关键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研究提示:在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尚未建立和完善的时期,从中美两国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中提取出学生关键学习能力选项: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等。以深度学习的教育思想和策略,引领学生在深度学习中逐渐养成核心素养中的关键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角逐批判性思维》(《人民教育》2015年第9期);
(2)《走向“深度学习”》(《中国教师报》2015年11月26日);
(3)《探寻深度学习的教育思想》(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4)《高端备课:促进学生核心认识和关键能力发展》(《人民教育》2015年第19期)。
 
2、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学习方式何以变革:标准与路径》(《新华文摘》2015年第15期);
(2)《翻新学校空间》(《人民教育》2015年第12期)3篇文章:我们思考“需要什么样的学校环境”时,实际上是在追问“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思考“需要什么样的教室”时,实际上是在追问“学习者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3)《初中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1期);
(4)《全球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共通元素?》(《人民教育》2015年第19期)。
 
3、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
研究提示: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文中首次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他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将它们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将众多思想相互关联,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的学习。张浩、吴秀娟发表的《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提出了深度学习的几个特征,即注重批判理解、强调信息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面向问题解决和提倡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其核心特征是高阶思维,发展高阶思维有助于促进深度学习,并指出了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及元认知理论对深度学习的理论指导意义。
研究建议:参考文献第4篇对深度学习的内涵、特征,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比较,特别是对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阐述,建议选题前阅读此全文。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
(2)《为深度学习而教--深度教学的理性追求和实践策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4);
(3)《深度学习国内研究综述》(《中国远程教育》2015年第6期);
(4)《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11期);
(5)《情景·探究·应用,迈入深度学习——物理课堂教学导向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新课程学习(下)》2014年第9期)。
三、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一)围绕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1、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课程建设研究
研究提示:核心素养如何在学校落地?小学教育要给孩子们打下什么样的底子?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提供了一个独特、完整、可供借鉴的实践样态。
研究建议:基础教育中小学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改革核心:课程与教学的再造》(《人民教育》2015年第4期);
(2)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人民教育》2015年第13期);
(3)“基于学生发展素养的“1+x课程”专辑21篇文章(《人民教育》2015年第13期);
(4)《对课程进行时空的整体改造》(《人民教育》2015年第13期);
(5)《“教教材”转向“教课程”》(《人民教育》2015年第4期);
(6)《课程如何变得“好吃有营养”》(《人民教育》2015年第24期);
(7)《让学生参与课程再造》(《人民教育》2015年第4期);
(8)《课程整合:回应未来社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期待》(《人民教育》2015年第24期);
(9)《课程整合的“北京经验”》(《人民教育》2015年第1期);
(10)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八次主题学术年会“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微论坛10“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文献资料。
 
2、为成长而学的儿童课程研究
  参考文献
(1)《儿童课程与“学习群”制度创新》、《从哲学理念到课程改革,核心是组织管理方式变革》(《人民教育》2015年第19期);
(2)《戏剧,构建儿童的第二重生活样态》(《人民教育》2015年第13期)。
 
3、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参考文献
(1)《非遗文化怎么融入课程?》(《人民教育》2015年第24期);
(2)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八次主题学术年会“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微论坛6“家校联动,有效落实综合实践课程”。
 
4、学校教育哲学的提炼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论学校教育哲学及其提炼策略》(《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
(2)《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忙”与“茫”》(《人民教育》2015年第23期).
 
5、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教学”研究
研究提示:阅读参考文献前3篇郭元祥教授讲座和文章,可以了解深度教学的理论来源,深度教学的内涵、特征、实现条件以及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参考文献第4、5篇及后面的文章和文献资料介绍了实施深度教学从何处着力,深度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等。
研究建议:建议组织深度教学的理论学习,特别是联系本校教学实际探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教学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深度教学:理念与策略》(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元祥教授讲座稿);
(2《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课程  教材  教法》2009年第11期);
(3)《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课程  教材  教法》2011年第5期);
(4)《深度教学的四个实践着力点——兼论推进课堂教学纵深改革的实质与方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31期);
(5)《结构导向学习:深度教学的基础性策略》(《江苏教育 中学教学版》2015年第3期);
(6)《知识的三维深度教学》(《当代教育科学》2015年第17期);
(7)《回到课堂原点的深度教学》(《基础教育参考》2015年第16期);
(8)《深度教学:课堂转型的又一新样态》(《江苏教育 中学教学版》2015年第6期);
(9)《构建小学数学“深度课堂”的方法与策略》(《福建教育研究 综合版》2014年第2期);
(10 )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八次主题学术年会“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微论坛8“从‘知识为本’到‘素养为重’:适合教育的关键词”文献资料。
 
6、学科素养教育研究
研究提示:学科“素养”所展现出的“知识人格与求知行为特征”是更为基础的、根本的、稳定的、综合的、长期的、内在的、自觉的、原生的、恒久的。素养教育,应当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是生成性的教育,是着眼于长远与未来的教育。深度教学应该是学科素养教育的课堂常态。
参考文献
(1)《激发和培育学科素养的“试错”之路》(《人民教育》2015年第11期);
(2)《深度语文:重拾母语教育的尊严》(《人民教育》2015年第6期);
(3)王开东《深度语文》(漓江出版社,2009);
(4)《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第六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综述》(《人民教育》2015年第23期);
(5)《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提升思维深度的研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年第3期);
(6)《深度教学:高中思政课堂转型的新样态》(《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
(7)《小学英语课堂深度教学研究》(《中学生导报 教学研究》2014);
(8)《让深度教学成为历史课堂的主轴》(《中学教学参考》2014年第31期);
(9)《物理课堂中促进学生深度体验的核心问题教学深化研究》(《教育科学论坛》2015年第18期);
(10)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八次主题学术年会“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分论坛4“语文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分论坛5“物理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改革”; 分论坛6“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
 
7、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参考文献
(1)《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亚太教育》2015年第6期);
(3)《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五大革命性影响》(《人民教育》2015年第13期);
(4)《“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中国教育报》2015年4月10日);
(5)《教育“触屏”——让我们重新谈谈媒介素养教育》(《人民教育》2015年第24期);
(6)《渗透创客文化 点亮创新思维——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文化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4期);
(7)《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方法与技巧》(《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年第6期);
(8)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八次主题学术年会微论坛3“构建移动学习环境,营造适合的教育”和微论坛4“基于数字平台的教学与教研评估” 文献资料。
 
 8、构建生态课堂研究
参考文献
(1)《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
(2)《生态语文教学:让语文“活”起来》(《人民教育》2015年第16期);
 
 9、基于默会认识论的课堂教学研究
研究提示: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认识论领域首次提出了默会认识理论。指出,人们通常对认识的关注只是限于言传认识,实际上,在言传认识的背后还存在着真正在认识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默会认识。波兰尼的“默会认识”,实质上就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身心合一的整体理解。默会认识论让我们弥补缺失的教育意识,改变不利于教学的固有观念,重构课堂教学的新图景。
参考文献
(1)《默会认识论告诉我们该教什么》(《人民教育》2015年第18期);
(2)《课程知识观重建:默会认识论的启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年3月第8卷第1期)。
 
10、新高考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教育学设想》(《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1期);
(2)“2015,湖南普通高中校长论坛” 杭州师范大学附中校长任学宝《新高考背景下学生选择权的落实》。
(二)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推广应用的研究
课题来源: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经中国教育学会组织专家评审,已评出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授奖成果共417项。
研究提示:这些获奖成果是新中国65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缩影。应该将这些宝贵的获奖成果通过推广这个环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研究建议:最好是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进行创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新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汲取思想,汲取方法,汲取精神力量——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会侧记》(《人民教育》2015年第11期);
(2)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基础教育改革深化之路怎么走?》(《人民教育》2015年第11期);
(3)《从主题教学走向核心素养培育》(《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26日第9版);
(4)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八次学术年会“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推广之对话教育专家”:对话吴正宪,对话窦桂梅。
 
(三)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研究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作为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010年);
(2)《为什么学生减负政策难以见成效?》、《多不多?难不难?累不累?》 (《新华文摘》2014年第12期);
(3)《中学生作业量干预研究——以深圳市某区属学校高中部为例》(《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
(4)《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多玩一玩?》(《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27日第2版)。
 
四、发展性教育评价研
(一)发展性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
1、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八次学术年会分论坛3“核心素养的科学测量方法”,分论坛8“围绕核心素养的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文献资料;
(2)《中考寻路》(《人民教育》2015年第8期专题文章10篇)。
 
2、建构主义的课堂评价研究
课题来源:新课程实施对课堂评价提出新要求。
研究提示:研究建构主义视角下如何理解课堂评价,如何设计与实施课堂评价任务,如何更好地进行学期分析等。
参考文献
(1)《建构主义的课堂评价关注什么?》(《人民教育》2015年第20期专题栏目文章6篇);
(2)《建构主义观下的课堂评价任务设计》(《基础教育课程》2013年第9期)。
 
 3、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1)《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美)斯蒂金斯 著);
(2)《充分发挥评价在学习过程中的激励指导作用》(《人民教育》2015年第15期);
(3)《如何破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难题》(《人民教育》2015年第20期)。
 
(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的评价研究
1、注重核心素养发展,推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2013年);
(2)《教育公平视域下“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体系研究》(《吉林大学》2014年);
(3)《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导航——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的改革与实践》(《教育政策观察》2015年);
(4)《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推进中的困难与建议》(《人民教育》2015年第18期);
(5)《让评价成为亲近学生的教育》(《人民教育》2015年第14期);
(6)《怎么测量审美与人文素养?》(《人民教育》2015年第23期)。
 
2、新高考背景下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研究
研究提示: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教育开始深度变革,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促使高中育人目标由“选拔”回归到“育人”,“从关注分到关注人”,是一个迫切需要在实践操作层面展开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
(2)《综合素质评价将是高考改革的中心问题》(《人民教育》2015年第12期);
(3)浙江省和长沙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操作经验借鉴。
 
3、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个体化评价研究
课题来源:如何激励学生优点和对待学生缺点,促进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这一现实问题有待研究。
研究提示:研究多元激励性评价与个性期盼评价相结合,淡化学生个体之间的比较,强化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强调学生个体的未来性和发展性;也欢迎教师个人进行个案研究。
研究建议:适合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参考文献
(1)《着眼于个体优点和缺点的立体化评价如何开展?》(《人民教育》2015年第15期);
(2)《优化自我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指导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自我评价的实践与思考》(《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4年第22期)。
 
五、学校品质提升研究
(一)学校品质提升研究
课题来源: 2015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提出“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品质”。
研究提示:面向2020年乃至更远的未来,必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将学校品质提升作为学校发展新的努力方向。该研究可从学校顶层设计(如《学校发展规划》)、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师成长、特色发展、仪式教育、区域改革思路等不同方向选择研究的突破口。
研究建议:适合全省城乡基础教育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启动学校品质提升》(《人民教育》2015年第12期);
(2)“学校品质提升”专辑《品质学校建设:系统性的转型变革之路》等26篇文章(《人民教育》2015年第14期);
(3)《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教育?》(《人民教育》2015年第17期);
(4)《重提学校整体转型》(《人民教育》2015年第24期);
(5)《在“知识传授系统”之外,学校还可以做什么?》(《人民教育》2015年第24期);
(6)《一部好章程,一所好学校》(《人民教育》2015年第5期);
(7)《办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
(8)《“三级教研”改变学校》(《人民教育》2015年第18期)。
 
(二)完善中小学校内部管理研究
课题来源:《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的目标任务。
研究提示:在学校管理方面,以今年5月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为标志,改革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研究建议:适合基础教育所有中小学校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
(2)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2015年);
(3)“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聚焦管理创新”: 中国教育学会第四届小学校长大会文献资料;
(4)《真实的学校管理,其实很朴素》(《人民教育》2015年第11期);
(5) 《新<守则>撬动学校管理综合改革——本刊专访新<守则>研制专家刘长海》(《人民教育》2015年第18期);
(6)《从“制度管理”到“名誉管理”》(《人民教育》2015年第16期);
(7)《价值观管理“管”出教师内驱力》(《人民教育》2015年第16期);
(8)《高中班级应摒弃传统“霸权式”管理》(《人民教育》2015年第16期);
(9)谈松华《集团化办学的几点建议》(《人民教育》2015年第19期);
(10)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八次学术年会“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微论坛7“从有效管理到适合的教育——学校融合管理的策略创新”。
(三)建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文化研究
研究提示:该选题包括学校空间利用等物质文化建设,满足学生个体灵活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养成核心素养,支持师生有效学习的资源系统建设以及人际关系氛围营造等。
参考文献
(1)《中关村三小:3.0版本的新学校》、《“跨界+项目”实现每个人的价值》、《“三室一厅”的班组群怎么过日子》、《搭起桥,探寻“真实的学习”》(《人民教育》2015年第11期);
(2)《走进阅读教室 进入美妙世界》(《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26日第7版);
(3)伯尼·特里林《21世纪技能》2011年10月第1版;
(4)《美国“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5)《学校文化如何从“说法”变成“做法”》(《人民教育》2015年第19期);
(6)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八次学术年会“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微论坛“推进特色社团建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四)国外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经验借鉴研究
研究提示:学校改革和品质提升以“质量为本”业已形成世界性基本共识。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外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经验的“他山之石”,也应该成为“为我所用”借鉴性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质量为本:德国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基础教育改革回眸》(《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2年第5期);
(2)《浅谈美国校本管理理念对我国中小学管理者的启示》(《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第15期);
(3)《英国中小学课程中的国际与全球维度及启示》(《学子:教材教法研究》2012年第4期);
(4)《<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给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启示》(《好家长》2015年第11期);
(5)《谈国外品格教育及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启示》(《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6)《美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实践与启示--以佐治亚州梅肯市亚历山大二世小学为例》(《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第11期);
(7)《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启示》(《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年第9期);
(8)《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研究》(《西南大学》,2014);
(9)《美国小学生阅读素养的进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以PIRLS2011为例》(《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7期);
(10)《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启示》(《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一)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和领导力提升研究
1、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2013年);
(2)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2015年);
(3)《别拿校长当“官”做》(《人民教育》2015年第24期);
(4)《专业的校长“专”在哪里》(《人民教育》2015年第10期);
(5)《做好高中校长,能力为重》(《人民教育》2015年第10期)。
 
2、提升中小学校长课程与教学领导力研究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
(2)《校长,你“长”出理念了吗》(《人民教育》2015年第8期);
(3)《如何走出“办学理念”误区》(《人民教育》2015年第8期);
(4)《李希贵:不让一个个孩子消失在概念中》(《人民教育》2015年第24期);
(5)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八次学术年会分论坛10、“教育家办学:从核心知识到核心素养”;微论坛10“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文献资料。
 
(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1、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A、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研究
B、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运作研究
C、教研组建设和教师小课题研究
研究提示:课题C 建议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形成反映学科素养教育特色的教研组建设经验和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汇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年);
(2)《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有效教师学习的实践探索》(《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
(3)《以文化为载体 以活动为主线——谈谈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年第2期);
(4)余文森《教学主张:打开专业成长的“天眼”》(《人民教育》2015年第3期);
(5)《教师培养需要整体设计》(《人民教育》2015年第3期);
(6)《团队研修提高教师执教能力》(《人民教育》2015年第6期);
(7)《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南京师范大学》2014);
(8)《芬兰中小学教师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速读旬刊》,2015年);
(9)《美国领导式教学:内涵、理念及其启示》(《教育研究》2014年第11期);
(10)《新加坡“不一样”的教师绩效管理》(《人民教育》2015年第8期)。
2、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人民教育》2015年第12期);
(2)《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的检视与思考》(《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
(3)《培育农村教育发展的珍贵“水土”》(《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14日第2版);
(4)《未来农村教育的新图景》(《人民教育》2015年第22期);
(5)《打破“得过且过”教育生活的死循环》(《人民教育》2015年第18期);
(6)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八次学术年会分论坛11“核心素养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文献资料。
 
3、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活史研究
研究提示:随着质的研究方法的日渐兴起, 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田野研究、案例研究等思想和方法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教育研究过程之中。教师个人生活史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生活史研究重视教师的日常生活故事,包括重视这些生活故事的内在情节,不以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压制教育生活的情节和情趣。这种研究,让叙事者自己说话或让故事本身自己显露出它的意义。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活史研究不少是带有自传性质的生活史研究,它以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经历和体验为蓝本,梳理自己专业成长的轨迹,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和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生活史:教育史学研究新视域》(《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
(2)《多样的世界:教育生活史研究引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10月);
(3)《教师个人生活史研究现状及启示》(《教学与管理(理论篇)》2014年第7期);
(4)《教师研究的生活史视角》(《教育科学研究》 2014年第2期);
(5)《一位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活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水族M村小学教师教育信念研究——基于生活史的分析》(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7)《从生活史中探寻教育——教师个人生活史与教育教学》(《四川教育》2013年第10期);
(8)《从“生活史”的角度看教师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
(9)刘良华《教育自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版)。
 
七、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研究
1、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研究
2、加强特殊教育条件保障研究
3、提升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
4、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课题来源:《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通知》。
研究建议: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对课题1和2开展相关调查研究,要求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特殊教育学校研究课题3。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通知》;
(2)教育部组织编制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2012年);
(3)《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特殊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
(4)《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1998年);
(5)教育部制定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5年);
(6)《特教学校需要什么样的科研》(《现代特殊教育》 2014年第10期);
(7)《个性化教学在特殊教育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新课程·上旬》 2015年第6期);
(8)《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提高聋校课堂教学效果》(《引文版:教育科学》2015年第4期)。
 
八、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1、家庭教育工作格局的研究
2、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课题来源:党和国家对家庭教育的要求及相关政策文件。
研究提示: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0月22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10月31日,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在广东中山市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奥地利、中国等多个国家的教育专家围绕“教育始于家庭”的主题,研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达成了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的共识。
研究建议
(1)开展对课题1相关现状调查与实施对策的研究,要求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2)城乡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适合开展对课题2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年);
(2)《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6日第6—7版);
(3)《迈入家长启蒙时代》(《人民教育》2015年第21期封面主题的7篇文章);
(4)河南省教育厅《家校社会联动构建教育新生态》(《人民教育》2015年第23期);
(5)《“读写社区”撬动家庭教育》(《人民教育》2015年第23期);
(6)《家校共同打造责任文化场》(《人民教育》2015年第22期);
(7)《美国学校主导与学区主导家校合作新方式》(《人民教育》2015年第24期);
(8)《家庭教育问题的全新解读》(《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14日第7版):教育科学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家庭教育研究文库”首部著作《家庭教育社会学》,是天津社会科学院关颖研究员撰写的一部独具特色的、高质量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是我国家庭教育基础理论建设的重要收获,给我们认识家庭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学视角。
 
九、其他方面研究(举例)
1、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优秀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研究。
2、市州(或县、市、区)教育学会群众性教育科研的指导和管理制度建设研究。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文关键词: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理念与建构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40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040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7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