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研究——长三角地区的经验与启示
本文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研究——长三角地区的经验与启示 出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长三角 协同发展 产业集群 创新
【摘要】: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长三角地区的高职教育高度重视协同发展,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为导向,主要采取了制度化保障、均衡化发展、集群化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等策略。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广东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应密切服务产业结构转型需求,以创新为动力,以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为平台,以良性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为保障,并进行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与优化。
[Abstract]: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 In order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closely ser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 In order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closely serve the transformation demand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s the power , with the opening and sharing of resources as the platform , the reasonabl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layout structure should be carried out .
【作者单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2014年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广东高职院校布局结构调整与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3JKZ008) 2013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A类项目“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30101017)
【分类号】:G719.2
【正文快照】: 伴随区域经济发展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作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区,长三角地区具有综合实力最强、区域一体化进程最快等特征,高校分布密集、实力强大、协同发展程度较高,已大步迈进高等教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顾坤华;;江苏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对策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S1期
2 李海宗;梅婷;;以区域经济为指引构建浙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8年2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韩承辉;刘海霞;;高职院校走集团化发展道路的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卢崇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策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年23期
3 邢铁燕;;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年06期
4 郭炳荣;;加强党委战略执行能力 努力构建和谐高职高专[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张新科;王昕明;;东西部高职教育对接与合作研究——以江苏和陕西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19期
6 龙爱琴;陈敏;;职业教育与黔中经济区的协调生态发展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7 李森;韩丽萍;;职业教育联盟发展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02期
8 赵汉芬;;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医教结合、校院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强强;我国高等教育布局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赵莉;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国英;;高职教育中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J];机械职业教育;2006年02期
2 徐建中;;高职教育发展与创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年36期
3 徐兵 ,张韶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遵循的规律[J];现代企业教育;2005年07期
4 陈先运;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03期
5 文福华;;以科学发展观推动职业教育发展[J];职业;2006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旭;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袁莉,宁小银;聚集效应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途径[J];求索;2003年02期
3 施小蕾,郑毅敏;国际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我国对策[J];大连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肖自仁,李明生;闽南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冯伟林;田家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地方政府行为偏差及调整[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张河山;政府管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J];学习与实践;2005年07期
7 沈文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构想[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年04期
8 尹立;王薇;;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投资规范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9 侯俊军;王耀中;;标准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10 陈军亚;;西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起源及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嵬;王铮;;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评价[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周敬之;;中国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对策[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3 张晓静;;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4 李毅;;依托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促进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陈思危;;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考[A];京津廊都市区跨越式发展与廊坊功能再定位——第八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廊坊区位优势 与对接高端城市论坛论文集[C];2014年
6 梁赞安;;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下广西生产力发展研究[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7 梁赞安;;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下广西生产力发展研究[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8 毛汉英;;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建设[A];2007中国科协年会年会专题论坛报告精选[C];2007年
9 韦燕生;敖荣军;;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野下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10 王川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行政范式转换与创新——以长三角为对象的一项研究[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洪山;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与理论[N];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5年
2 王艺;潍坊考察团来常考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N];常州日报;2008年
3 耿雁冰;中日韩自贸区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示范区先行[N];企业家日报;2013年
4 中国APEC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盛斌;亚太自贸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三条道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张广传;加强中日企业合作 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N];中国企业报;2004年
6 记者 宋宝贵;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前途光明[N];国际商报;2004年
7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陈建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迈上新台阶[N];经济日报;2009年
8 陈钦霞;区域经济一体化 迅猛发展[N];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
9 记者 康艳;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思路[N];金昌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宋菁;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16国自贸区谈判启动[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少华;南北型自由贸易区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王微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模式选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3 王勇;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4 张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陈晓文;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环境[D];青岛大学;2007年
6 王凤玲;日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何谦;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中日韩经贸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陈志恒;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马博;中国沿边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刘小辉;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介宁;东三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边界效应分析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毕晓晨;海湾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张超;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选择[D];厦门大学;2001年
4 宋滟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及其对我国的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5 陈冰;香港与新加坡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比较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海艳;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探讨[D];广西大学;2006年
7 于冬晨;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产业对接探析[D];广西大学;2007年
8 毛志文;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产业合作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9 周鹏;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省级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王学敏;中印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分析及战略比较[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99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399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