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CBE职教模式的特征分析及其借鉴作用

发布时间:2018-02-03 19:18

  本文关键词: CBE 职教模式 特征 借鉴 出处:《教育与职业》2015年1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CBE是当今世界上比较典型的四大职教模式之一,始创于美国,后流行于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主要理念是培养学生具备满足企业需求的综合能力,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评价。CBE具有鲜明的特征,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即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客观的考核评定标准,加强与企业各界的交流和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Abstract]:CBE is one of the four typ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s in the world, found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n popular in Canada, Britain, Australia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main idea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emphasizing that students' self-learning and evaluation .CBE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That is to set up reasonable talent training target, establish objective assessment standard,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and contact with all circles of enterpris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 subjectivity.
【作者单位】: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
【基金】: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比较与借鉴:国外现代四大职教模式研究”(课题编号:D/2013/03/113) 2013年度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ZYB196) 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美CBE职教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3SJD880068)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719.1
【正文快照】: 一、CBE模式的内涵和发展历程CBE是近年来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职业教育模式,始创于美国,后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盛行,其中加拿大社区学院是最大的载体。CBE是英文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缩写,意即“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或“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这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道远;福斯特农村教育思想对农职教立足“三农”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詹先明,徐德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特点及有效实施[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贾喜林;;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加强中学后培训的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吕一中;TAFE学院中的教师[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张雅敏;;职业教育如何走出困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4期

6 张凤娟;;20世纪后期美国综合高中职业课程选修状况研究——美国教育部《1982——1998高中职业课程选修趋势数据分析报告》述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7 杨梅;;从特色学校看英国“国家课程”改革的政策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8 安双宏;;印度教育60年发展的成就与问题评析——基于教育政策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9 赵大梅;王春生;;职业教育中基础教育课程的地位[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陆惠珠;;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师资队伍建设——感悟十七大[J];才智;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国土资源职业教育研究会课题组;向东;徐明;粟显进;徐文;黄华明;;国土资源行业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研究[A];国土资源行业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研究[C];2011年

2 粟显进;吴尚忠;赵胤淳;邓玉喜;梁孟光;曾学清;;改革开放以来国土资源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现状分析[A];国土资源行业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研究[C];2011年

3 高显宏;;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开展CAE课程教学内容研究[A];第五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红卫;;从学生视角看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个案研究[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张耀建;钱维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课程开发问题与对策——以江苏如皋地区的调查为例[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 张方明;陈蕾;李金明;;中外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及思考[A];甘肃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许铁;;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彭友华;;论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李兰兰;;中职资助政策对中职学生完成学业的影响研究[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即墨市第一职业中专课题组;王联军;江守广;;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职业学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调查和研究》结题报告[A];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技术学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调查和研究》山东课题组结题报告[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志群;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变革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严智雄;高职院教育的认同危机及其后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晓保;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明昆;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张少辉;山东高职教育发展的调查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张建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论[D];天津大学;2010年

8 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许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分析与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禹;人力资源开发背景下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兰;湖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付宪杰;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焦燕星;日本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袁慧英;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财经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龙阳;高职院校与校办企业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陶振琴;项目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之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陈森林;中职生厌学问题与应对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8 余萍;中等职业学校“订单教育”[D];苏州大学;2010年

9 王用楼;基于教师发展的中职语文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朱慧;“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焰,艾健,冯开红;创新职教模式 实施“订单教育”[J];职教论坛;2004年28期

2 胡思旭;;职教模式 你是否别无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6年01期

3 郁洪青;;新职教模式下教师组织实习中的不足与对策[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年11期

4 朱正伟;;英国职教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培训;2012年07期

5 杨晓途 ,王浩明;强化“职教中心”功能与提高区域性职教模式效益[J];南昌职业技术师院学报;1995年01期

6 李之渤;刘春生;;构建我国职教模式的粗略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1996年03期

7 ;实行“双向”教学创出职教模式———黄土坎中学初级职教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6年10期

8 汪盐;孙锦林;;简论经济欠发达地区职教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1997年07期

9 杨武修;建立现代职教制度和职教模式的思考[J];现代技能开发;1997年05期

10 王维;;建立远程平台 构建劳动者终身职教模式研究[J];职业;2013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毛小建;;中德两国职教模式比较与设想——赴德参加中德数控/机电师资进修之我见[A];第三届数控机床与自动化技术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朱正伟;;英国职教模式的特点及启示[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姜斌 韩雪;大职教模式办学启示录[N];黑龙江日报;2012年

2 廖婧;探索最佳职教模式[N];柳州日报;2008年

3 ;改革创新职教模式 服务海南产业升级[N];中国教育报;2013年

4 记者 吕晓敢;引德国职教模式 建“学习型工厂”[N];东莞日报;2014年

5 记者 肖培清 通讯员 高秀敏;洛阳电务段打破满堂灌职教模式[N];人民铁道;2007年

6 记者 禹媚;职教模式走向抱团作战[N];中山日报;2010年

7 杨,

本文编号:1488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488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b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