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4 04:35

  本文选题:职业教育教师 + 培养 ; 参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在此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总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模式、规模和质量还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是改变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现状,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广泛搜集和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吸收其中一些理论和方法。从国内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动态入手,全面回顾和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历史,分析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适合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相关理论、详细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八方面问题;重点介绍了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的特点、运作方式以及对我们的启示;分析比较了我国有代表性的五种培养模式和五种培训模式,并针对我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发展方向,,提出了不同培养培训模式所适合的培养培训基地和培养培训对象;最后提出了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7方面政策建议。包括人员补充机制、增强吸引力措施、健全培养培训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大经费投入、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和加强科学研究等。
[Abstract]: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key period for China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by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talent power an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high-quality workers and specialized talents.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are developing rapidl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m has also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which has basically formed a relatively stable, specialized and combined teacher team,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However, the training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uided by the theories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this paper collects and analyses the achievement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absorbs some of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Starting with the research trends of this subject at home and abroad, the histor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hina is reviewed and analyzed,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re analyze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ast experience and lessons,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theories suitable for the trai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hina, analyzes in detail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ining and trai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hina, and points out eight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our country, and emphasizes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ermany, Australia and the UK. The training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mode of operation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us;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five training modes and five training modes of our country's representative, and put forward the direction of training and training for the trai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our country, and put forward different kinds of training. The training training mode is suitable for training training base and training object.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7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ncluding personnel supplementary mechanism, enhancing the attraction measures, improving training system, innovating training mode, increasing the cost input, mobilizing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enthusiasm and strengthening science. Research and so on.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71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长虹;;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河南农业;2008年06期

2 韩秋黎;;“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8年01期

3 谢朝辉;胡小桃;;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述评[J];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06期

4 参仁;;职业教育教师培养问题与出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15期

5 黄国清;黄双根;黄昭栋;;国际经验对我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启示[J];机械职业教育;2009年04期

6 牛英杰;中德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比较与借鉴[J];辽宁高职学报;2004年04期

7 杨柳;;浅谈职业教育中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8 姜伟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初探[J];大家;2010年22期

9 白晓龙;顾卫兵;杨春和;姚进一;;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双师型教师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1期

10 宋志伟;坚持特色办学 发展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萍;;序[A];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C];2008年

2 李方强;;面向21世纪的按摩职业教育[A];盲人按摩教育、医疗与研究——中国盲人按摩学会第三届第二次全国盲人按摩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3 李隆方;;加强珠算职业教育的思考[A];中国珠算协会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彭晓东;;科学设计教育课程 增强职业教育后劲[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5 何静;罗小秋;;黄炎培“社会化、平民化”的职业教育方针及其现实意义[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年

6 余祖光;;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消除供需错位,转化潜在需求——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政策[A];新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袁其玲;;论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谋个性之发展”[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年

8 秦威;;张天福茶业职业教育思想的探讨与启示[A];首届张天福茶学思想研讨会文集[C];2003年

9 朱正南;;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历史启示[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年

10 吴经球;;对我市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考[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亮;关于大力发展我省职业教育的建议[N];协商新报;2006年

2 吴咏梅;井研政协助推职业教育[N];四川政协报;2007年

3 邢晖;职业教育现状:八大矛盾亟待关注[N];中国改革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职业教育应还原本质[N];乐山日报;2005年

5 彭山县教育局 付玲 吴子凡;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之我见[N];眉山日报;2005年

6 范f ;职业教育也是只“香饽饽”[N];宁波日报;2005年

7 黄伟平;建行钦州支行贷款4000万元 支持市职业教育中心一期工程建设[N];钦州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曹英 刘媛 张琴琴;发展职业教育任重道远[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9 政协乐山市委员会 市政协委员市中区小组 市政协委员峨眉小组 市政协委员沙湾小组 市政协委员犍为小组 市政协委员井研小组 市政协委员峨边小组 市政协委员马边小组 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 民革乐山市委员会 民进乐山市委员会 民盟乐山市委员会 致公党乐山市委 市政协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外事委 致公党乐山市委员会;抓住发展机遇 力推我市职业教育再上台阶[N];乐山日报;2009年

10 记者 丁晓丽;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大批实用人才[N];吐鲁番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遇春;21世纪初中国农民职业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 孙玫璐;职业教育制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杜利;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李君甫;贫困地区农民非农就业中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赵翔宇;甘宁青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尹超;英美法律教育与中国法律教育改革[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徐佳;论职业教育课程领导[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迟旭;区域经济视域下吉林省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吴国荣;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1866年-1911年)[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支丽娟;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梁玉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牛晓燕;德国职教教师教育管理体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松;铁路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董春;文化变迁中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湘苏;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宋伟;能力本位课程观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8 倪锦丽;职业教育与科技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9 邢和平;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新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石蔚彬;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951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7951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7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