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欢迎您

发布时间:2016-11-19 18:46

  本文关键词: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首页 -> 党政机构 > 宣传统战部 > 理论园地 >

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

 

    抓住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职教特色,强化职业素养训练,在内涵建设上推进校企合作,是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贡献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

    一、职业素养是可训练的作风和行为习惯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 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

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有不同要求。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涵盖物质、制度、行为、心态多个层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承担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以提升受教育者职业素养为己任,在文化传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职业素养体现对人和劳动的尊重.反映从业者对社会和所从事职业的爱,其内涵十分丰富,涵盖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职业安全、职业能力、职业体能、职业审美等诸多方面的观念意识及其相应的作风和行为习惯。这些作风和行为,既体现于在职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即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更表现为有职业特点的思维方式,以及是否具有符合职业要求的道德行为和遵法守纪的习惯。

    职业素养是可训练的。职业素养形成是观念意识树立、思维方式建立和行为习惯养成三类过程相辅相成的结果,训练效果主要通过行为习惯养成体现,类似于“知、情、意、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以作为职业素养重要内涵的安全素养为例,对职业素养及其训练予以解读。安全素养既包含从业者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掌握所从事职业所必须具有的安全知识,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尊重生命的思维方式,更包含具有安全生产的能力,养成符合该职业及其相关职业群要求的安全行为习惯。安全素养是职业安全方面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融合.是安全知识与安全思维方式的融合,是职业安全能力与安全行为习惯的融合。

    安全素养既包括属于观念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也包括属于行为的安全能力、安全行为,以及以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能力、安全行为为基础的尊重生命的思维方式。安全意识是人脑对生活、生产等活动中安全观念的反映,包括在一定的安全知识基础上,对危险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规避意识,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变和报警观念。当人们有了安全意识,才能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学习安全知识,才能能动地提升对危险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规避意识。从业者只有在安全方面能做到自律,养成了符合职业具体要求的安全习惯.才能说这位从业者具有了较高的安全素养。

    安全习惯养成即安全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自律和他律的相互作用。他律即依靠外部因素去积极影响、引导结果的出现。安全习惯养成需要通过经济因素、责任因素等多种外部因素,使从业者按照已经归纳提炼或约定俗成的行业安全生产要求,规范个人安全生产的行为。

    从职业安全素养形成过程看,作为行业安全要求及其规范是外在的客体,不是从业者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后天训练和职业实践逐步获得,有一个行业教化和个人内化相结合的过程。从职业安全行为的实现和维系看,从业者选择符合职业安全规范的行为,是在社会舆论、行业规则的倡导、鼓励、批评、贬抑下,,甚至以经济、行政等手段的制约、控制、监督下实现的。从当前安全生产的现实看,他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非强制性的,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非强制性形式约束从业者尊重生命:第二类是强制性的.主要依靠法律、法规和行业、企业的规章制度震慑、约束从业者行为,通过强制性形式实施安全生产的行业条例;第三类是介于前两类之间的半强制性的,主要通过职业纪律的约束和奖罚之类的经济手段,引导从业者把个人切身利益与安全生产行为联系起来。他律特别是后两类他律,是安全素养形成的重要条件。

    职业院校开展安全教育,既要有安全知识的教学,更要有实实在在的安全实践,以及渗透于工作过程始终的安全行为训练。在职业活动、实训或模拟仿真实习中,通过安全训练达成他律促进自律、自律落实他律的良性互动,提高安全训练的实效,是职业院校实施安全教育的关键。建立在生活、学习尤其是实训中注重安全的他律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管办法,明确安全与个人、他人生存发展的利害关系,形成有利于安全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及时表彰学生注重安全的人和事,多角度强化他律对自律的作用,均为安全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

    虽然职业素养其它内涵的训练各有特点,但可训练的基本思路应该与以上所述安全素养大体相似。

    二、职业素养是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

    职业素养是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往往反映用人单位考核在职人员、录用筛选新人时,衡量人员综合品质的标准。对于职业而言,职业素养是职业岗位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即无论任何人在某个职业岗位上工作.其行为习惯都必须符合此职业岗位特定的规范及其对从业者的具体要求。对于从业者而言,职业素养并非人之天性,而是从业者从事挣钱的劳动必须按某个职业岗位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养成的作风和行为习惯。

    职业院校特定的培养目标,确定了职业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共性内容的基础上,必须落实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个性内容,即针对职业对从业者具体要求,加强职业素养训练,以此提高学生适应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职业素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岗位职业素养。公民素养则是三个层次职业素养形成的基础。

    公共职业素养是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应该具有的素养,是职业人共有的基础性职业素养。在当今时代.就业市场机制日趋完善,科技进步拉动职业演变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注重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角色转换的引导,重视学生从成长导向向责任导向、个性导向向团队导向、智力导向向品德导向、思维导向向行为导向的转变,加强职业人共有的公共职业素养训练,以此增强毕业生对社会、对职业的适应性。

    职业院校是农村人向城市有序转移的中介,必须注重工业文化背景下的职业素养训练,在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以从业者的责任心为例.责任心既影响劳动效率、效能,又影响劳动成果的数量、质量。工业文化背景下的从业者责任心,对生产的影响比农业文化背景下的从业者大得多.不但会涉及整个生产线、企业,甚至涉及一个地区和国家。责任是人应主动承担的角色义务和对其因过失所造成的后果应承担的责罚,既体现为责任知识、责任认知等责任认识,也体现为义务感、羞耻感、同情心、良心、爱心与奉献精神等责任情感,还体现为履行责任的能力、意志和行为习惯等责任行为,常表现为工作的自律、胜任力、条理性和深思熟虑。笔者于2009年主持的一项调研,分布于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个行业大类的6 649位用人单位管理者,回答“用人单位在录用一线从业者时最看重的素养”时,在对责任心、进取心、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等项选择时,有61.74%的管理者把责任心放在首位。可见,有责任心的从业者最受欢迎,责任心是工业文化背景下公共职业素养的重要内涵。

    行业职业素养应该成为职业院校职业素养训练的重点。一行有一行的特点,各行的职业素养有区别。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往往有不同的作风和行为习惯,同一行业的从业者往往有许多共同的作风和行为习惯。这些作风和行为习惯的异同,既反映了不同行业对从业者职业素养要求的不同,也反映了职业活动对从业者作风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影响。职业院校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实际设置专业,注重专业与产业、行业乃至企业实际需要对接,不同专业的职业素养训练应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1确定内容。各专业应在进行公共职业素养训练的基础上,加强行业职业素养训练,并以此形成专业各自的特点。

    岗位职业素养是针对某一特定岗位的从业者的特殊要求。在同一行业、不同岗位工作的从业者,作风、行为习惯有区别。例如,到医院看病时留意一下医生、护士、药剂士、化验员、收款员、挂号员、病案管理员的作风、行为习惯,会发现这些岗位对从业者的明显烙印。即使同为护士,门诊、病房护士的作风、行为习惯就有区别,而且急诊科、手术室、注射室护士的特点更为显著。

    三、职业素养是从业者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从业者从事某一行业必须具有这一行业的职业素养.才能在这一行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不断晋升。也就是说,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劳动者,职业生涯才有可能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数以亿计的劳动者,既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保证,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

    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院校,既要为包含文化传承、社会公平、和谐社会构建以及城镇化进程等在内的社会发展服务,也要为因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机制改革引发的经济发展服务,更要为人的发展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其毕业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上岗有特色、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此处的“学习”,并非仅指学历层次的提升,更强调终身学习,即从业者随职务变迁、职业演变的实际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技能,不断提升职业素养的基础。公共职业素养是一个职业人在职业生涯发展各个阶段不可或缺的要素.行业职业素养是在一个职业群或若干个相关职业群中顺利转岗、晋升即横向、纵向发展的必备基础.而岗位职业素养则是“上岗有特色”并在此岗位站稳脚跟、有所发展的基本保证。

    职业院校属于实施学历教育的职业教育,归属《职业教育法》规定的职业学校教育,与针对一个职业或一个工种,或某一工种中的某一级别,甚至是某一工种的某一级别的某项技术的职业培训不同。职业培训有急用先学、立竿见影之效,可以也应该把技能训练作为着力点。然而,职业学校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化技能训练,不能仅仅满足学生的一技之长,而应把提升学生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为己任,狠抓涵盖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品质即职业素养的训练。职业院校努力做到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又为受教育者职业生涯发展服务,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加强职业素养训练是深层次校企合作的体现

    对职业素养内涵和训练进行探索和实践,是用人单位与职业院校用人、育人实现“双赢”的合作形式,是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平台,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强调:“依据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指导相关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开发、技能训练和岗位职业能力认证等工作,推动职业学校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职业素养训练,首先要界定具体的职业有哪些特定的职业素养。对职业素养的内容进行有序疏理,是目标明确、标准清晰地进行职业素养训练的必要前提,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

    目前,用人单位需要职业院校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一线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有不少用人单位提出了职业院校应该进行职业素养训练的强烈要求。然而,作为职业内在规范、要求的职业素养.许多行业并没有进行系统疏理,不少企事业单位也没有成型的标准,大多还停留在约定俗成、口耳相传的水平,更难找出细分为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岗位职业素养三个层面可操作、可执行的具体规范。不少职业院校对来自用人单位的强烈呼吁十分敏感.开始了职业素养训练的探索和实践。然而,有人偏重于从职业形象的角度理解,至多扩展到职业道德的层面;有人偏重于从专业能力的角度理解,至多延伸到职业能力的层面。更多的人在具体工作中,陷入既然重要就加一门课、编一本书的传统思维之中,陷入德育、智育两层皮和教育、教学两条线的传统管理模式之中。

    探索三个层次职业素养的内涵,要从企事业单位对从业者职业素养要求的实际出发,要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审视,要从校企合作在深层次实现人手。职业素养分析要分四步推进:第一步,划定重点建设专业对应的两个职业群,即此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和今后可能转岗、晋升的职业岗位,也就是适合职业院校毕业生横向、纵向发展的两个职业群:第二步,岗位职业素养分析,即筛选出两个职业群中各职业岗位的职业素养,落实应有的作风和行为习惯;第三步,行业职业素养分析,即以岗位职业素养为依据.提炼出重点建设专业对应职业群的行业职业素养;第四步,公共职业素养分析,即比较行业职业素养,归纳出公共职业素养。

    前两步是职业素养分析的关键环节。划定职业群,要准确、实事求是,必须符合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晋升实际;岗位职业素养分析,要细致、深入用人单位,必须来自用人单位,又在行业、企业中得到反馈。

    岗位职业素养分析,要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岗位职业素养特别是具体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必须来自于职业活动实际,疏理出来的标准又要返回岗位实践予以检验。这类分析既可以用图示分解法,也可以借鉴引进的CBE、MES所用的职业分析表格剖析法。以往职业分析多用于专业能力分析,用于职业素养分析要注重找出各要素的结合点,特别是理清知识、技能以外的职业素养具体内容,找到知识、技能与这些职业素养的结合点。

    表格剖析法(参见附表:xxx岗位职业素养训练要素分析,可加要素项,内容不受表格大小限制,有些要素项可另加附件或附表),既有利于依据职业活动、工作过程实际,筛选一个岗位应具体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也有利于在多个岗位职业素养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行业职业素养、公共职业素养.还能为今后推进以课程综合化、模块化为主要特点的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进行岗位职业素养分析,可在以往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即在深入职业岗位调研时,先复查原有的职业分析结果,补充专业能力中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再分析其它要素。分析时,要注重各要素之间的结合点,为今后进行课程综合化做好准备。

    疏理、归纳职业素养,是一个需要职业院校广泛参与、能不断得到阶段性成果的系统工程。学校可以结合重点专业建设与用人单位合作,对相应职业群进行岗位职业素养分析,初步归纳出行业职业素养。通过校际交流,拓展职业群范围,补充、完善岗位职业素养分析,进一步提炼、完善行业职业素养,并返回用人单位检验。公共职业素养的归纳.需要以较多行业职业素养为基础,在职业素养内涵探索的最后阶段进行。

    岗位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分析,是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能获得的阶段性成果,就能以此为依据编定训练方案,落实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企业参与办学成为现实。

    职业素养分析既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又是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双赢”平台。通过岗位、行业职业素养分析,能让教师深入用人单位,带着具体任务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对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进行理性思考,提升教师具有职教特色的素养,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在探索职业素养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制订把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素养训练方案、考核标准,从内在机制方面拉动用人单位和职业院校在内涵建设方面的合作,为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提供操作性强的平台,为企业参与办学和企业设计、实施、评价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抓手”,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办学体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创新奠定基础。对于已进入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序列的学校,在实施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项目时,更可以把职业素养内涵和训练的探索和实践作为专业建设的手段。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质上都是文化育人。职业素养训练是在工业文化大背景下,职业对从业者职业素养要求与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素质要求对接的“接口”。职业院校应重视工业文化背景下的育人特征,通过育人来传承、创新工业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通过强化职业素养训练,提升毕业生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养从业者的要求,加强重点建设专业的内涵改革,突出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特点,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添加时间:2012-2-25 8:58:22 整理:丁鹏

 


  本文关键词: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29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829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7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