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特色学校文化的实践和创新
本文选题:特色学校文化 + 三个结合 ; 参考:《职教论坛》2015年11期
【摘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强化职业精神培养对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并不断实践和创新特色学校文化,以优秀校友邓建军为学习榜样,将"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邓建军精神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将学校文化与优秀企业文化相结合,与学生的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学生的能力培养相结合。树立现代职教体系下的人才观、质量观和课程观,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全过程不断渗透特色学校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之路。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is the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ilding the school cultur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students' vocational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spirit can deepen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an all-round way. Changzhou Light Indu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s always persisted in building up people in all aspects of talent training, and has constantly practiced and innovated the school cu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 taking Deng Jianjun, an excellent alumnus, as an example to "love and work hard." Deng Jianjun's spirit of self-improvement, as the core content of school culture construction, combines school culture with excellent enterprise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of students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et up the talent view, quality view and curriculum view under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permeate the characteristic school culture in the whol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process, In the schoo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motion talented person training quality has explored has the native characteristic innovation way.
【作者单位】: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党总支;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2015-2016年中国职教学会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立项课题“依托大赛促进高职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的研究”(编号:jszs2015026),主持人:杨劲松 2014年度常州科教城科研资助基金项目“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编号:K2014337),主持人:周大农 2014年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重点课题“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教师企业实践培训模式研究”(编号:CDGZ2014023),主持人:高振发
【分类号】:G7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檀祝平;胡彩霞;;高职院校“两轮一轴”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4年02期
2 范德华;赵明;;高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思想战线;2011年S2期
3 周大农;;高职课程改革基本观念问题的理论探讨——基于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0年33期
4 周大农;戚亚光;吴亚萍;;邓建军精神的解读与核心能力的构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年09期
5 杨民;杨立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和谐文化建设的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24期
6 葛道凯;;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2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惠兰;李杰;钟宏;;高职高专院校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冯薇;;面向职业岗位的高职《电子制造工艺与管理》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践[J];电子世界;2012年23期
3 童革;;高职院校与专业结合的“三位一体”班级文化建设探究——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广西教育;2014年19期
4 郭广军;;打造“湖南特色卓越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5 刘根华;刘宏日;;基于提高职业策略技能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以《宴会设计》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汪标;;分层化职业能力框架下高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J];机械职业教育;2013年09期
7 周丽;;行业发展视角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年11期
8 张永林;;用具有学院特色的精神财富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J];琼州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汪标;;分层化职业能力框架下高职学生学习质量标准探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年06期
10 董奇;;人格本位:高职课程发展的突破与超越[J];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胡彩霞;;刍议高职院校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周大农;戚亚光;吴亚萍;;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引导下的高职课程体系重组[J];教育与职业;2008年30期
3 楼淑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析[J];理论界;2008年12期
4 叶小明;朱雪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特征与实践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4期
5 邓峰;吴颖岩;;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年26期
6 ;关于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研报告[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01期
7 施福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现实与价值取向[J];职教论坛;2011年34期
8 余祖光;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太善,孟建新,刘洪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S1期
2 佟景才;大学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3 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4 马殿平,施宙,郭如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7期
5 周营军;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侯华玲;高校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9期
7 马万民;对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8 肖继新,李茹,吴柏玲;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J];经济论坛;2003年19期
9 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10 张晓洪,邓成超;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远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心建;;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邓开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9 ;抓好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10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沈朝晖;“百校千企”签订31项人才培养协议[N];宁波日报;2011年
4 记者 汪俞佳;文化产业要发展人才战略须先行[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郝静;天津河北:“十佳”模范引领人才培养[N];检察日报;2012年
6 通讯员 洪玉管;人才培养也有质量认证[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 刘惠洲;三个确立三个发挥 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胡和平;充分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跨文化联合校园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崔楠;西北地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俊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郑燕;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李婧;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7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庞颖;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艳;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方向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18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018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