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24 03:36
【摘要】:职业生涯辅导对于学生生命品质的提升、学校德育质量的改进、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而言均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新时期个体职业生涯从传统型向易变型的转变、个体主体意识的增强,更是要求主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从业人员的高职院校自觉开发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学生生涯管理能力、增进其职业生活的成就感、尊严感、自由感。 为确保高职院校合理、有效地开发职业生涯辅导课程,论文依照观念设计—模式构建—目标定位—内容编制—实施与评价方略选择的思路,采用了比较研究、问卷调查、作品分析、专家咨询、座谈研讨等多种方法,对国内外相关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与举措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对课程功能定位、课程属性界定、课程学习特征,对课程开发的参与主体、选用模式以及课程开发实践应处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论文在从教育哲学角度回顾课程功能观、揭示“课程原本能够做什么”的基础上,结合对影响课程功能现实因素的分析,提出当前应将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功能定位为引导学生“享受职业生活”。基于知识观及其影响下的课程观的转向、基于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取向等维度的分析,论文将“目标的预设性、内容的综合性、实施的体验性”界定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的属性。依据学习者年龄阶段、依据学习理论要求及当前学生整体学习状态的调研,论文指出在课程开发时必须注意学生在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学习中存在的“学习基础准备不足、学习需求相对强烈、学习方式实践见长”等特征。 论文认为多主体参与是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合法性”的保障,为此在课程开发中要加大课程政策弹性、合理构建课程编制组织、协调各方主体价值取向、强化师生课程表达能力。关于课程开发模式,论文建议基于角色分析的课程开发可作为一种较为合适的选择,并就此模式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就其运作流程进行了构建。 论文最后围绕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目标定位、内容安排、实施策略及效果评价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要依据职业生活的真实需要体现多向度的目标整合,要按照心理化、生活化、问题化原则编制课程文本,要以相互调适取向开展课程实施,要主动吸收来自用人单位(企业)的代表参与课程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717.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传言;;生源危机下高职院校生存法则[J];教育;2011年23期

2 赵绚丽;;高职院校如何拓宽融资渠道[J];企业家天地;2004年12期

3 李爽;;如何做好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J];黑龙江档案;2011年03期

4 陈衍;;高职院校重组的必要性与可能性[J];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15期

5 刘智勇;;高职院校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思考[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商科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教育联盟成立[J];安徽教育;2011年06期

7 彭继玲;;谈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J];企业家天地;2011年06期

8 温正胞;;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管理困境:根源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09期

9 周玮;;如何在高职院校进行“数字应用能力”培育[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6期

10 林志斌;;浅议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及其意义[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桂娟;;基于ISO9000标准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2 肖川;;设立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特区构想——以海峡两岸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为主要特色和途径[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年

3 宋士福;;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新思考[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邓满娥;;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研究[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晓军;黄克孝;;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马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徐亮;王江平;;区域经济结构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开发[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王新波;单洪雪;王学红;;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报告[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郭贺彬;衣芳;;谈高职文化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郑丽君;;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制度研究[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夏斐 通讯员 何志武;高职院校的路如何走[N];光明日报;2003年

2 谢虹;我省高职院校推出“召回返读制”[N];江苏经济报;2004年

3 傅传蔚;“三校生”报考高职院校有新规[N];江西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张咏梅;高职院校更要从市场上觅食[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4年

5 田丹;我省中高职院校不再“升格”[N];沈阳日报;2004年

6 通讯员 郭逊 记者 谭伟东 ;湖职院矢志建设全国优秀高职院校[N];浙江日报;2005年

7 记者 崔晓玲;昆明开建30所高职院校[N];昆明日报;2008年

8 苏志刚 记者 陈敏 通讯员 周晨 整理;我们创造了高职院校的“宁波模式”[N];宁波日报;2008年

9 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高素贞;质量特色并举 打造品牌高职院校[N];淄博日报;2008年

10 房士坤;首届全国高职院校服装设计技能大赛在扬州举行[N];江苏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宏宝;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季缃绮;企业集团与集团高职院校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侯长林;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D];西南大学;2011年

4 王宇轩;高职院校的融资结构与办学效率[D];山东大学;2010年

5 张建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论[D];天津大学;2010年

6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倪筱琴;林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李俊峰;普通高等学校散打课程开发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9 张宇;基于利益主体选择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兰自珍;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2 张拥华;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管理特色的创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尹国华;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傅龙华;走向完整的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罗荣丰;湖南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咏梅;高等职业院校品牌塑造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7 卫振中;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8 王嘉禄;山西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9 张小军;江苏省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郑爱芳;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82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582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8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