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新常态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0-02-24 17:16
【摘要】:经济发展新常态及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为例,对新常态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图文】: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设,内容


来一直在探索质量提升的问题,并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及国家职业教育的新要求,结合学院大型企业办学的优势,于2014年正式出台了《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设三年规划》,开始进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二、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设规划内容与模型学院构建的质量工程建设三年规划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模式;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机制;人才培养的跟踪与评价。具体包括八大规划指标和13项与质量密切相关的跟踪评价指标。将其内容按关键词简化如图1所示。三、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的实践探索(一)差异定位,品牌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民办学校的发展要靠质量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靠品牌和核心竞争力融入市场,赢得生存和发展。我院采取的策略是坚持质量为本,特色立校的理念,立足实际将学院航空、航海、旅游三大专业群差异规划,错位发展。学院航海专业群起点高、投入大、组建新,但受当前行业影响尚不能很快形成理想的规模。作为海洋大省的海南缺少船员培训机构,学院对航海专业群采取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双轨齐下、大力拓展培训市场的策略。旅游类专业群与国际旅游岛联系紧密,,但受近年来专业设置同质化倾向的影响,招生规模难以扩大,因此,对旅游类专业群采取的策略是努力增大规模的同时,利用其专业规模孝校企合作活跃的特点,将其作为学院职业人才培养改革的试验田,逐步培育专业特色。航空类专业群借助海航集团雄厚的企业背景,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相对成熟,但在省内、国内、行业内的影响还不够明显。因此,对航空类专业群,采取的策略是着力打造品牌,推动“进圈子、入核心”计划。这样的设计和规划,正确分析了三大专业群的特点和形势,有利于?

专业群,建设成果,民航


3.民航运输实训基地获批海南省特色实训教学示范中心1.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进行主旨发言;2.连续3年承办空中乘务专业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基地;3.人才培养成果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专题报道;4.获批教育部课题:航空服务顶岗实习标准,课题研究成果将在全国推广1.具备民航三大培训资质,为企业开展鉴定培训,年培训鉴定民航一线员工逾800人次;2.实习就业基地遍布全国30余省市,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3.与民航行指委建立密切联系,建立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图2民航类专业群建设成果—9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全华;教育规律的理解方式与教育规律的特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3期

2 林海波;;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困境、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林区教学;2013年08期

3 陶林;;高职院校要适应发展新常态[J];价值工程;2015年05期

4 张为;解少晨;张广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年1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金瓯;;论教师的素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荀振芳;汪庆华;;教学评价的理论再构与实践创新[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04期

3 郭祥超;作为合理性规律的教育规律及其生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杨立淮;;试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着力点[J];教育与职业;2008年08期

5 朱心琪;於国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三结合”[J];教育与职业;2008年33期

6 胡弼成;上官晴;;论教育时序[J];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09期

7 呼和满都拉;郭晓霞;田中兴;;物理教师应具备的职业品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年09期

8 桂诚;;新常态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的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年04期

9 许雷;;新常态下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年07期

10 文雪;教育规律研究的反思[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张洪生;教育选择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韦冬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和规律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雷云;教育知识的社会镜像[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霍洪波;基于科学实践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杜有;论思想政治教育外化过程及其实现条件[D];延边大学;2011年

2 郝平生;中国近代大学教学体系的演进[D];山西大学;2011年

3 上官晴;论教育时序[D];湖南大学;2011年

4 顾艳燕;我国高校内部管理去行政化改革[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办学体制比较研究课题组;;新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几个关系的剖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孙玉杰;;“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9年02期

3 钟金宏;黄玲;李兴国;牛晓玲;;基于证据推理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年13期

4 扈中平;教育研究必须坚持科学人文主义的方法论[J];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5 张秀梅;;教育规律研究十七年[J];上海高教研究;1995年06期

6 本刊特约报告员;;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J];时事报告;2014年08期

7 袁银枝;;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其突破[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程少堂;试论教育规律的特殊本质[J];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05期

9 王永红;;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保障措施探索[J];职教通讯;2012年1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甫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太善,孟建新,刘洪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S1期

2 佟景才;大学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3 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4 马殿平,施宙,郭如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7期

5 周营军;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侯华玲;高校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9期

7 马万民;对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8 肖继新,李茹,吴柏玲;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J];经济论坛;2003年19期

9 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10 张晓洪,邓成超;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远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心建;;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邓开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9 ;抓好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10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沈朝晖;“百校千企”签订31项人才培养协议[N];宁波日报;2011年

4 记者 汪俞佳;文化产业要发展人才战略须先行[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郝静;天津河北:“十佳”模范引领人才培养[N];检察日报;2012年

6 通讯员 洪玉管;人才培养也有质量认证[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 刘惠洲;三个确立三个发挥 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胡和平;充分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跨文化联合校园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崔楠;西北地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俊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郑燕;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李婧;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7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庞颖;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艳;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方向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824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5824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a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