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制造类学生专业能力发展性评价标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8 10:40
【摘要】: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本文通过分析新一轮工业革命下中国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任务和重点,由新的技术需求结合高职院校制造类学生教育的特点总结新的专业能力要求,科学制定出高职院校制造类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为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与发展做参考,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发展适应中国制造2025中对装备制造业的人才需求。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评价是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要求,是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以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要求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高校打造一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产学研结合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与复合型人才。发展中国特色制造业,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制造业的岗位技术变化主要有:智能制造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能够有力地促进智能化产品的研发、智能装备等新业态的产生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多个领域多个地区积极实行,将会有很多新的制造业服务岗位诞生,也给制造业和服务业从业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制造业生产组织结构也由于市场的变化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式”纵向权力等级为“扁平化”结构。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变化,人才的专业能力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分析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将专业能力划分为专业知识基础、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素质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专业知识基础包括专业操作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考核;专业技术能力包括专业工具操作、信息技术应用、专业基本技能、关键技术工艺和绿色技能;专业素质能力包括专业学习能力、技术创新思维、产品质量意识、生产服务意识和国际发展视野;专业应用能力包括两化融合、多领域复合、创新能力和专业问题分析与解决。其中还要特别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思想:终身学习思想、专业文化素质、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形成影响专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指引。通过文献法对相关资料的总结归类设立专业能力发展思想、专业知识基础、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素质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五个一级指标,建立两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各个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具体内涵,并采用真实性评价,企业、学校教师以及教育研究者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使教育过程和成果更多地反映多方的需求,实现教育目标。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使用知识、技术的能力,并客观地评价和预测学生的发展状况,将学生专业能力的现有水平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运用德尔菲法汇集企业家与教育研究者的观点,访谈部分评价主体,调整评价指标,优化体系。设计具体的评价标准,结合制造业的发展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仔细剖析评价指标的标准内涵,明确优秀与合格的差别,使得评价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够反映未来制造业对专业的教育需求。在高职院校制造类学生专业能力发展性评价标准的实施与改进过程中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改进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发展性作用,促进教育价值的提升。中国制造2025产业的发展需求对接到专业能力教育,再具体到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712
【图文】:

智能制造


图 1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52]智能制造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能够有力地促进智能化产品的研智能装备等新业态的产生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加强智能化装备与系统的研制[53]。机电控制如机器人控制器和 PLC 等需要运用水平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精确度和稳定性,再将其应用到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其深度感知、智能决策和执行功能。第二,加强智能终端的开发。人工智能和虚拟等前沿技术可以促进服务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的开其应用又可以带来医疗、家居等新领域的发展。关键工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服务型制造也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制造包含生产和服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一个产品的制造分工变细,高质量要求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提供优质服且产品售后服务行为的加强使得制造责任行为延长,一些制造类企业的外包和代工生了许多服务行为。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必须使生产过程精细化,创新技术。制程就是服务过程,其中前期和后期的技术要求在不断提升。从生产性服务业的角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诗;;“中国制造2025”引爆中国制造革命[J];智慧中国;2015年01期

2 施京京;;品质革命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阶段性成效综述[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9年04期

3 张捷;;警惕!互联网+会导致中国制造被美国所控制[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5年05期

4 ;“中国制造”为何到国外反而便宜[J];上海档案;2010年07期

5 王敏兰;;“中国制造”的美国形象[J];消费者报道;2013年05期

6 本刊编辑部;;“中国制造”走上康庄大道[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7 李春顶;;“中国制造”的新常态[J];新重庆;2015年10期

8 吕越;盛斌;;探究“中国制造”的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之谜[J];清华金融评论;2018年10期

9 ;工信部:明确对中国制造2025的资金支持方向[J];中国对外贸易;2017年11期

10 吴梓萌;;供给侧改革助力中国制造2025[J];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晓红;;以转型升级促中国制造“再领风骚”[A];中国经济规律研究报告(2016)[C];2016年

2 张立江;王进平;张尚安;耿育科;阎晓晖;;标准化是《中国制造2025》成功的必经之路[A];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第十三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6年

3 高士艳;李涵;;以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助力“中国制造2025”[A];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第十三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6年

4 李涵;王益群;;论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2025标准化工作的启发[A];第十四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7年

5 陈永杰;;《中国制造2025》有效实施 几个突出问题需要解决[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5)[C];2016年

6 陈永杰;;有效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推进十大结构调整[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5~2016)[C];2016年

7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A];再生资源工作通讯2015年第5期(总第247期)[C];2015年

8 苗圩;;“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战略异同解析[A];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5年

9 孔庆勤;颜琳;;“携手中国制造”广告效果评估[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10 黄蕾;;“中国制造”的“三技一教”软肋[A];纪念中国成人教育改革发展30年大会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卢媛媛;当“中国2025”遇上“德国4.0”[N];中国航天报;2016年

2 每经记者 李卓;原材料质量问题致车身出现裂纹 中国中车召回出口新加坡26列地铁[N];每日经济新闻;2016年

3 本报记者 孙金诚;中国制造怎么“走出去”?[N];人民政协报;2019年

4 记者 李晓岩;“中国制造”最大PTA装置双突破[N];中国化工报;2014年

5 吴侨发;TCL电视:从中国制造到技术信徒[N];经济观察报;2015年

6 田心;798: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制造”[N];中国青年报;2011年

7 赖丽思;站在日本反观中国[N];中国青年报;2011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唐钧;进一步改革须深思熟虑[N];中国科学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杨晓宇;2025,期待“中国制造”亮起来[N];中国化工报;2015年

10 陈丹江;中国制造2025,鼎力化工做强[N];中国化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小洲;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2 李彩霞;美国媒体对“中国制造”的建构与风险应对[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奥博;《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制造类学生专业能力发展性评价标准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万维;《对话》之《品牌制造:中国制造的新常态》口译报告[D];河南大学;2018年

3 万可;《对话:打造中国制造黄金名片》模拟口译实践报告[D];海南大学;2018年

4 卢水华;工匠精神的传承弘扬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年

5 董璐璐;当代中国制造文化建设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6 单莎莎;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校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7 李f[;“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工匠文化体系构建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8年

8 戴李;适应《中国制造2005》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9 王树贞;“中国制造”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测算及路径分解[D];东北财经大学;2017年

10 周鸽;中国制造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研究[D];外交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760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760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0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